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还记的它的作者是谁吗?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母亲不识字,却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宝库,给我带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生书空。

蒙字比较难写,注意不要忘记中间的一横。

齐读课题。

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再读。

再轻一点,这样读就有了味道。

二:清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母亲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你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生交流汇报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是呀,母亲是勤劳的,是有爱心的,是天资聪颖的,是有智慧才华的,在这几方面中,显而易见,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的是母亲的才华。

我们就来聚焦母亲的才华,先来看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

(出示歌谣)指名读。

哦,你是这样读的,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谁能找到?师总结。

那么富有想象的歌谣,又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的诵读就会更有味道。

生齐读。

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却是唱出来的,大家想不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唱一唱呢?放音乐听。

母亲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芳香四溢,母亲的才华不仅表现在为我唱歌谣上呢,她还为我讲了很多故事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不但要读好词句,还要关注标点符号。

智慧才华的母亲还为我唱了幽默风趣的童谣,这三首童谣,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可以摇头晃脑,也可以用方言读。

生练读,指名读,指导读出幽默风趣。

童谣是充满趣味的,我也有两首喜欢童谣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灰毛驴盖房灰毛驴,要盖房,来了木匠一大帮。

牛要先立柱,马要先架梁,猪要先砌墙,狗要先上窗。

他们争来又争去,毛驴一旁没主张。

七手八脚胡乱忙,盖了一座歪歪房。

小板凳小板凳,四条腿,不吃草料不喝水。

跨上板凳出家门,就像骑着小毛驴。

转圈跑,慌了神儿,绊倒板凳打个滚儿。

一看这是咋回事?小板凳长了六条腿。

母亲的脑海里可不只装了这三首童谣呀,大家可课下可以再找找其他的童谣,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在母亲的脑海里,装着那么多的歌谣,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童谣,那么多的谜语,这是一位多么有才华的母亲呀!在作者的眼里,母亲可不仅仅有才华,她的形象还是这样的出示这里有一个比喻,谁发现了?生答。

为什么?生答,师总结。

是呀,母亲是圣洁的。

月光下的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这样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所以在作者的印象中,(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

只要一想到母亲,作者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

出示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夏夜的美妙,同位之间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

母亲在作者心中,不仅是一幅有优美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首隽永的诗,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诗呢?出示《游子吟》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心跳,天之大,世界也很大,但你无论走到哪儿,都走不出她的视线,这就是伟大的母亲。

母亲对孙友田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成年后的孙友田深情的写下了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让我们再读课题。

深情的再读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三、可是,这样一位圣洁的母亲却患上了老年痴呆,作者在回忆母亲的《母爱似水》中这样写道: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的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

大家想象一下,当作者再次回到那个篱笆小院,在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他会说些什么呢?根据老师给你的开头,把你想说的动笔写下来。

交流。

师总结。

是啊,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啊,让我们再一次的读课题。

深情地读。

生再读。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效果分析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我在课堂上补充了《母爱似水》的部分原文。

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

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本堂课整体效果来看,也有不足之处,总结如下:一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我只是把重点放在了母爱,放在了母亲对我的启蒙,但是缺少了与月光的结合。

“月光”应该是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是条件的原因,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三段音频,唱歌谣,唱童谣,以及最好一段给学生配上音乐来读,但是,在讲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声音,这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歌谣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小练笔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当孙友田在月光下陪伴着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回忆着美妙的童年时光,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轻轻地对母亲说:《月光启蒙》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我的童年生活。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母亲的启蒙(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

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生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

一、多种渠道感受不同的美1.看图片,感受意境美首先,观察图片里所展现的意境美。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夏日夜晚情景,想像母子俩的活动以及心情,感受母子间传递的爱。

2.读歌谣,感受内容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听歌谣,体会音韵美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4.听神话故事,读童谣,猜谜语,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唱累了讲神话故事;讲述幽默风趣的童谣;说有趣的谜语体会浓浓的母爱。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

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从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们抓住重点段落——文章的第2小节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这节课让我和孩子们都有所收获,也让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体会文中“美妙”一词时过于生硬,不够灵活。

另外,在角色表演让孩子们抒发感情讲述想对母亲说的话时应采取先写后念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们进入状态。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歌谣,能正确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深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