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

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

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

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

“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

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

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

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

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

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

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

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

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

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

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

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

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

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

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

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

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

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

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

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

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

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

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

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