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专业人的定性分析正慢慢取代传统的定量分析。
先前时候,定量分析都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中心,以管理资产为主去监视国有资产,当作基础。
新兴的专业人员的定性分析也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而今,传统的定量分析和专业人员的定性分析相互补充结合已经成为了全球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方法。
定性分析的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分布得比较多。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多以资本主义为主,发展企业文化要比中国久远,相对来说他们的专业人员的评分也比较高。
中国是近代才开始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间远远不如西方国家,所以不管在方法上还是专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这块,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目前还是要以财务的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选择性得将两者结合,择优而用,使最终的业绩评价结果更加接近其真实水平。
6.1.4 监管考核方案需经实验验证并评估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考核方案,它设计的好坏科学与否和监管目标能否完美达成息息相关。
所以说,监管成效的目标必须和为了将此目标实现而设计的方案要在同一时间设计出来,并且要保证两者的统一性。
国有企业都是为国家服务,所以也很好理解要设计一个为国企服务的方案所涉及到的资源覆盖率有多广,以及该方案的设计有多困难。
因此,确保考核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皮尔斯选择了实验的方法,同时中国法治的实践学派也同意他的做法。
“确定特定的法治实验场域,使用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配合使用社会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去不同重复同一个实验,从而摸清楚规律来去设计出最合适的方案。
”[1]对国有企业来说,保证了监管考核方案的科学性也就保证了它的成功。
而实现上述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法制实验。
这也是根据实效主义方法论推测出来的。
[2]。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能合理设计这个机制,需要观察动态的变化才能满足静态的监管考核方案的需要。
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稍有不慎,目标和方案之间就会出现偏差。
只有在不断得进行法治实验当中,才有可能设计出最合适的方案。
目前法治试错实践的场域定在企业国有资产上,并在此基础源源不断得进行调试。
[139]钱弘道.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及其界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21-123。
[140]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1.5 增强考核中的公众参与实效《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这纲要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增强公众参与实效”。
而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业从另一角度上符合了国家的召唤,也就是----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因为它培养了我们对社会的法治精神。
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人都参与到了这个考核,将普通民众和专业人员以及领导人员的期愿反映到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实践当中。
这不仅能保证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更增加了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责任感。
话虽如此,愿望是美好的,因为实际的考核中,只有少数人愿意参加,这就大大降低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也降低了公信力。
如何增强公众参与考核的实效?一方面,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力求科学。
如果想提高公众参与考核的参与率,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公众心中关于法治考核与我无关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
这就要求政府人员去向公众传输关于法治的基本认知。
只有改变了公众的想法,保证了公众参与率,才能更好得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在考核的制度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一套法治机制的方法去向公众展现关于法治的要求,慢慢推动公众去参与监督国有资产。
基于上述原因,设计一套能让公众也积极参与考核的方案是实现公众参与考核的前提与基础。
另一方面,务必使社会公众充分参与评估。
使公众充分参与考核过程是保证公众参与考核实效的核心环节。
通过外部评估,将公众实质性地引入考核过程,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准确来说,抛去国产企业内部设计到权利的工作人员之外,其他的人都能说成是公众。
这样一计算,公众参与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二点五个百分点。
有了这个基础,再搭配其他的像是信息公开透明,沟通和申诉等机制去切实得保证公众能参与监管。
6.2 考核机制的设计6.2.1 设计原则1、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的意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的建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能衡量和监测当代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的能力。
第一点,政府如果想要更长远的发展,那么就离不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管考核机制。
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可以了解政府在监管国有资产中能力水平高低,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通过这一专业性机制为政府建立其他领域相应的监管能力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二是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是政府治理的需要。
政府治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控制公民的社会活动,从而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共同利益。
[3]因此,公民的参与和支持,公民的监督和评价是政府治理题中应有之义,通过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公民可以直接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进行主观评价,该行为是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的最有效的行为。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反映出资产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能对那些存在缺陷的地方表现出一针见血式得反应。
三是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是量化政府能力评估的需要。
对政府能力的考核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起来,避免单一进行评估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在评估过程中需避免那些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又因为评估时候缺少量化的标准以及指标,所以需要严肃谨慎得进行评估环境,争取做到“面面俱到”。
四是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是政府宏观调控管理的需要。
为了政府能进行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准确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
该政策的建立需要收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评估,以最后的结果作为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石。
从而提高政府的能力,确保政府在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
五是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
合理科学的监管考核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而政府的经济强则中国强。
所以很明显的,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与这机制休戚相关。
2、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的设计原则要设计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首先要考虑到我国的国体,其次是国有资本的特点,再是国有资本的体制特点。
具体来说,想要科学合理得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考核机制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相关性原则。
顾名思义就是评价的内容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不能互相分离,指标之间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
而且设置的指标要将数量和质量两头都要抓,这样才能全面覆盖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和绩效情况。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指的是要权衡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的多少去决定这个设计是否合理。
成本如果太高,超出预算,则趁早放弃这个方法。
除此之外,机制设计太过全面则给实施也增加了困难。
第三,客观稳定原则。
国有企业所涉及的点太广,甚至能覆盖全国,假如一[141]参见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3-114。
个指标经常变化的话,就会因为推广不及时或者因为一点错误从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设置的指标值应该尽可能得客观,也尽可能得考虑更多的情况去选择相对稳定的最合适的那个。
稳定性有利于指标的长期跨期分析,能够每个时期进行对比。
当然也不是说不变,只是不宜频繁变动。
6.2.2 考核目标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体质改革,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和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改革期间需指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筛选制度,国有企业管理和直接责任人以及收益分配清单,国有资产地方性和中央之间的职责划分等。
在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明确国有资产改革制度的方向、改革思路、改革目标以及改革成果,并制定严谨的改革模式。
其中,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需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发展,国有资产的高效率运营为基准。
本质上为:提升固有资产运营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搭建与实现。
(1)要有助于提升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自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到现在,国有资产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中占至关重要位置,不仅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更直接影响和促进当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不过,由于历史遗留和国有资产国有化问题,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受制于政府规划,虽然国有企业在当今国内社会经济体系中不仅承担了社会职能,更承担了国民经济职能,由于资源分配和管理干涉,致使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情况和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国有资产大量闲置,国内经济市场相对垄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活跃度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的承载主体一直是国有企业,相对整个经济市场环境来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经济市场竞争活力,缺乏激励机制和忧患意识,导致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生产力收到严重束缚。
因此,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质的改革,本质上是国有资产利用率和国有企业生产力的改革。
在新经济管理体质的改革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需要提升自身的营运效率,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有资产,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所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优劣,则以国有资产利用率和国名企业的营运效率为基准。
(2)能够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方向重点主要为企业、资产和经济三个方面。
企业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将致力于构建国有经济的多元化,将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逐步发展改变成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根本意义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等社会主义目标。
不过,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好改革界限、参与深度以及改革方法与方式,在国家重点国有企业方面,要注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或相对控制权,尽可能的发挥企业特性和社会价值,以适应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新调整。
资产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越来越大,不仅关系到国民生活,更紧系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所以,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方面,国有企业的持股人职能、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等部署和调整至关重要,既要分配合理,也要适度集中,明确国有企业的最终责任人和控股方,只有国有企业资产方面的分配与责任相统一,才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得到有效的落实。
经济方面,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以国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它主要注重于国家经济方面,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合理分工与配重,以实现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我国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带领作用,做到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同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