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概论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涵义第二节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涵义一、什么是小组【了解】小组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明确的分工,不要超过10人,彼此分享,互相信任,积极热情,活力奔放,思维创新,良好的沟通,理解,宽容,接纳,听从组长指挥交流,互动,有归属感,共同成长,有责任的,可以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解决问题,自由自在的,坦诚,尊重,充分挖潜组员的潜能小组的定义小组是有组织,有秩序,有一定目标,彼此互相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持续互动的二人或以上的结合体。
二、什么是小组工作【掌握】1、小组工作的定义:海伦.诺森(Helen Northern):小组工作将小组及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他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节气实际应付生存环境的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小组过程以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
2、小组工作的特征: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关系体系(专业关系VS人际关系)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动力影响组员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小组发展的所有可能因素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方法和手段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第二节小组的功能和类型一、小组工作功能1、克莱恩【了解】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社会行动、问题解决、社会价值2、本教材的观点【掌握】对组员: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发挥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功能)对小组: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组员和小组的成长对社会:有助于改变社会政策、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二、小组工作的类型按小组的形成:组成小组/自然小组按组员的参与:自愿小组/非自愿小组按成员的联系:基本小组/次层小组按小组的结构:正是小组/非正式小组暗组员的界限:封闭小组/开放小组按小组的性质和目的☺社交小组☺教化小组☺志愿小组☺兴趣小组☺治疗小组☺成长小组☺社会化小组☺互助小组…………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一、小组工作在欧美的发展: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娱乐服务为主)☆1844年乔治.威廉斯创建基督教男青年会【伦敦】☆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目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1884年汤恩比馆【伦敦】号召知识青年自愿为地方服务☆1886年斯塔逊.科因特建立睦邻委员会【纽约】☆1889年简.亚当斯创立赫尔馆☆1923年科义尔在美国西方储备大学开设小组工作课程第二阶段:1930—1940年末(趋向专业化)☆1930年科义尔等开始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团体☆1933年开始由休闲娱乐转向满足和重视个人发展的需要☆1946年科义尔发表《迈向专业化》,标志着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第三阶段:1950年—1960年末注重实务领域的拓展第四阶段:1970年以后注重小组理论的发展与整合二、小组工作在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互助互济的传统,也不缺乏社会团体进行救助的事例,但是尚不具备专业性质。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开始开设小组工作的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团体都在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帮助有需要者的工作,但是还不是专业社会工作意义上的小组工作。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内地,专业的小组工作也开始运用于许多社会工作领域。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第一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一、什么是价值观?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一套信念,描述了人们应该怎样来行事。
它们代表了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Rokeach, 1968) 。
二、小组工作价值观1、互助互惠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核心和基本信念3、民主参与与决策4、赋权5、个别化第二节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几个基本原则:程序性原则、知情原则、尊重组员原则、接纳原则、保密原则(保密的相对性)可以放弃保密的几种情形当事人生命处在危险边缘时、涉及刑事案件时、未满16周岁又是受害者时、有犯罪意向时心理失常时、有自杀倾向时、当我们面对这些当事人时:、长期殴打妻小的男人、极端自私的人、一个不愿意结束外遇的人、一个对自己表示好感,并不断求见的异性、一对希望领养小孩的同性恋伴侣、一位即将嫁给一名非洲酋长的女性、小组工作专业资格和知识资格认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背景训练、理论背景、辅导技巧、研究方法、实务经验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爱自信自我觉察沟通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表里如一,个人的典范作用灵活、开放,有幽默感创造力和想象力保重自己,促进个人身心灵的成长如何保持个人成长专业进修和分享、业内支持网络、学术研讨会、休闲、将专业生活与个人生活区别开小组讨论我从事社工专业的动机是什么?从这个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社工怎样体现助人的角色?社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来从事助人职业?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工作涉及的主要理论需要理论、“镜中我”理论、场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交流分析理论、小组动力学一、需要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理论》需要的五个层次低级需要: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
高级需要(发展需要):是指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可以做一定延缓性满足的需要。
(二)舒茨:人际需要理论(三维理论)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的需要。
指个体想要与别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包容需要主要是关于在群体情境中个体的隶属问题。
(2)支配的需要。
指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3)情感的需要。
指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2、三种基本的人际行为童年期的人际需要的是否得到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不同性质与后来表现的行为方式存在的关系。
(1)包容行为。
如果孩子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
(2)支配行为。
支配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决策的过程。
它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
(3)情感行为。
舒茨认为双亲与儿童在情感上不适当的关系可能产生低个人行为或超个人行为,而理想的情绪关系则产生个人行为。
3、基本人际取向人依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表现或被动期待,可以分成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类型4、关于“相容”两个人在一起,或个人在群体中能协调地工作或生活,就是相容。
舒茨认为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①互换的相容。
②发动的相容,指一个人常有意使自己的表现去和另一个人发生互补。
③交互的相容,指双方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与对方一致,如对方需要沟通,另一方也表现出渴望沟通;一方不想交谈,另一方也正合对方的意而终止谈话。
5、关于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群体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
(三)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1、帮助小组工作者把握小组的方向。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个人的需要产生的。
小组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小组的力量激发和鼓励组员学习用积极的方式满足这些需要。
2、帮助小组工作着明确小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恢复、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要达到此目标,就要从如何帮助组员满足其需要入手。
3、帮助小组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实现目标,把握人际交往的规律,可以更好的达到“助人自助”。
二、镜中我理论(C.H.库利)(一)主要内容1、核心概念:镜中我这个概念的主要观点包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个体通过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①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②想想别人对这种显现如何判断③形成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谦虚、自信或自卑等)④形成和修正行为2、人与社会的关系3、首属小组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
(二)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 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小组以及组中其他成员的表现和变化, 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小组是一个系统, 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镜子, 小组工作过程所提供的互动与回馈, 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一)主要内容1、观察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种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
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行为刺激而是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2、替代强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收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3、认知的重要性学习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得认知能力的发挥。
4、交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间连续、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启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强调学习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能动性给予肯定四、交流分析理论(波恩)(一)基本内容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三个基本假设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1、三种自我状态人格结构存在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
儿童自我时,是以某个早年经验到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父母自我时,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
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
2、三种交流形态①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做出相同的回应。
如父母对父母、儿童对儿童、成人对成人。
②交叉型或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
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③隐含型或“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
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我不好-你好”型:抑郁者的态度“我不好-你也不好”型: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我好-你不好”型:怀疑和独断的态度。
“我好-你也好”型: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二)交流分析理论的启示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