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卢梭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卢梭的生平和思想基础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刚出生不久,他母亲便去世。
10岁时,他父亲与人发生纠纷也离他而去。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12岁时不得不停学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私人秘书,有时为生存,还靠抄乐谱甚至流浪卖艺为生,饱尝了人间的辛苦和生活的磨难。
在这期间,卢梭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1749年,法国狄昂学会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加了征文并获得了首奖。
卢梭在征文中指出,科学和艺术只为少数富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腐败和对穷人的剥夺。
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以多数人的贫困和少数人的享乐为代价的,它使得社会道德堕落、风气败坏。
卢梭的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强烈,卢梭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1754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批判了封建专制社会下的不平等现象,阐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
1762年,他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同年,他又发表了教育小说《爱弥尔——论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
由于书中谴责基督教神学,小说一问世,便激起了新旧教会和政府当局的仇视,被列为禁书,判为当众销毁。
卢梭本人也受到通缉,到处逃亡。
他先后逃到日内瓦、伯尔尼、英国,身心倍受摧残,直到晚年,才回到法国过起隐居的生活。
1770~1771年,他痛苦地写下了自传《忏悔录》,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统治迫害的控诉。
1778年,卢梭在巴黎附近的村庄去世。
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
这些著作虽然内容不同,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法国社会实际状况,卢梭首先关注的是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他接受了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等人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主张,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后来,由于出现了富人和穷人,建立起私有制,才有不平等的现象。
社会的不平等是私有制和强力的结果。
他说:“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并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卢梭认为,人民为保障自由和权利,便订立契约,组成国家。
一旦统治者违反契约。
人民便有权推翻政府,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卢梭的主张强烈地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对当时的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脱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卢梭的政治思想实质上是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把资产阶级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需要。
因而,他在思考社会改造的任务时,认为既然人最初是性善的,只是后来受到腐朽“文明”的影响而变坏了,社会改造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人及人的本性的改造,使人重新成为自由的人。
这样,通过教育培养新人便成为社会改造的重要的一环,《爱弥尔——论教育》就是卢梭提出的培养社会新人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新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自然教育来完成。
这种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发展人的自然性,即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灌输,而是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影响为儿童的自由发展扫清障碍。
总之,卢梭把他的教育思想看成他的社会改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试图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这一理想的计划,寻找解决社会危机的出路,这反映了当时启蒙思想家对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和对新的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卢梭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
二、自然教育论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在所有人类一切事业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事业。
所不同的是,他并非赞同一切教育对人的影响,而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自然的教育。
他说:“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在卢梭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为和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种教育的不同特点是:“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
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因此,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相互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对于如何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从当时教育条件的恶化和自然教育思想出发,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由于易受到社会不良习俗、权威和偏见的影响,儿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
“消极教育”的方法是指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
在卢梭看来,“消极教育”方法能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儿童身体强壮,有能力抑制邪恶,有自觉学习要求时,便会具有自信心,会正确学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为了使儿童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应当在乡村中进行。
他认为,城市的环境是腐朽和堕落的,不能培养自然人,要保护儿童的天性,防止污染,必须把儿童放在远离城市的乡村。
他指出,儿童只有在乡村自然、纯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纯真的自然本性。
在《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爱弥尔就是被送到乡村接受自然教育的。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对他的影响,但卢梭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在他看来,与其他事物一样,人也有自然发展的倾向,但人的发展比其他事物的发展更为重要。
在这里,卢梭看到了教育中人的自然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使教育直接依据人的发展进行,为更深入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建立新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外,从当时的教育现实来看,卢梭的自然教育与封建教育针锋相对,强调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是对几千年来以“原罪”说为基础的封建教育的有力挑战,它触及到了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科学地看待和认识儿童的问题。
从上面的认识出发,卢梭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儿童观。
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应当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
他要求关心儿童的童年关心儿童的游戏,为儿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论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分为具有本质差别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生理和心理特征。
教育者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特征,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意图,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然的和均衡的发展。
根据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卢梭把儿童的身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一)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卢梭指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期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
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由的活动放在第一位。
为此,卢梭要求,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于婴儿四肢自由活动。
同时,卢梭重视婴儿身体的发育和自由活动又是与人的能力发展相关的。
在他看来,身体的发展是各种感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因此,婴儿的自由活动也是婴儿学习的一种方式,婴儿正是在不停的活动中,通过接触四周的事物学习最初的知识的。
(二)2-12岁儿童期的教育这个阶段,按卢梭的看法,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
儿童的理智没有开化,处于睡眠的状态,儿童在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
因此,教育者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
卢梭反对洛克的从小对儿童进行理智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理智是一切官能中最后得到发展的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成的。
因而,不能在理智还没有得到发展时就对儿童强行灌输,否则,形成的偏见将会妨碍儿童以后接受正确的知识,妨碍他今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及智力的发展。
由此出发,卢梭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特别反对儿童学习古典语文和历史,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应让大自然和物体进人儿童的生活,使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发展判断、形成理智打下基础。
在感官教育中,卢梭要求进行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训练,特别是视觉和触觉的训练。
卢梭反对知识教育主要是指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而不反对儿童与实际活动和事物相结合的教育。
例如,他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应掌握财产权的概念,但在教育中不是教给儿童这一概念,而是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来获得。
爱弥尔在园地里种植蚕豆,从而有了这块土地的占有权。
然而,他与园丁发生了冲突,原采这块土地是园丁开垦过的,他已先于爱弥尔种下了瓜,园丁的财产权受到了侵犯。
通过争执,卢梭使爱弥尔认识到,所谓财产权就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占有权。
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也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卢俊说,如果儿童有不良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来自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
如爱弥尔损坏了家具,管理者不要急于修理或替换,而让他感到没有家具的不便。
卢梭关于儿童感官教育和活动教育的思想,包含着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因素,有许多合理的见解,但他因反对封建腐朽的文化,而否定让儿童读书来发展理智,又有片面的地方。
(三)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级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需要理智对个性活动进行指导,因而,儿童应当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智育上,卢梭主张首先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
他强调儿童学习的知识要实际、有用,要有益于儿童的幸福,因而,应学习自然、天文、地理和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