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变迁资料
3.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有 何变化? (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封 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 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 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 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 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 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史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 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 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 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 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真题演练
1.(2014年福建卷,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 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2014年浙江卷,16)从甲图到乙图,表 明
2、(2014,课标卷II,28)1892年,维新 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 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 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 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第一 次大 变化
鸦片 战争 后
第二 次大 变化
辛亥 革命 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 推翻了封建帝制, 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物 建立了中华民国 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 了变化
变化 第三 次大 变化
时间 新中 国成 立后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 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 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 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 问题没有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 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类别
衣食 住宿 书籍 教育 娱乐 享受
成都 (%)
68 23 9
北京 (%)
23 32 45
单元总结提升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城 市崛起 变化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 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 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 化尤其明显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 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 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 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 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 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 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 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 求的一种时尚。
2(2014课标卷I,30)20世纪20年代,上 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 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 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 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③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 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④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 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
考能提升
例1[2012•四川卷]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 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 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3、(2014,江苏卷6)右侧漫画《发
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 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影响。 ②仁人志士的推动。 ③民主思潮和政治运动的促进。 ④近代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有哪 些?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 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 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 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 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 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 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 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特点)是什么? (1)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 而不断加深。 (3)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 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特色。 (5) 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 的进步。
2.你如何认识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 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 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 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 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 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 挥了重要作用。
甲图 是清初男子剃发蓄须
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弱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例2 [2012•上海卷] 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中央女校 神州女学 女子法政学堂 地点 北京 上海 上海 特色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结束,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制度建 立;由于政府的强 制行为,一些社会 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国 家把重点放在经济 建设上,努力改善 国计民生,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
考点二 近现代交通、通讯 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真题体验1(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 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 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 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 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 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矿务、厘捐、行旅者, 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 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 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 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 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 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 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单元知识框架
高考真题体验
1、(2014,安徽卷,13) 1912年4月22日 《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 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 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 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 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 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 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 答案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 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 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 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 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 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 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 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 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 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 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