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 等城市为核心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
蒙古东部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
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两省
二、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相关法 (二)主导标志法 (三)聚类分析法 (四)遥感分析法 (五)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
三、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
《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二)黄秉维方案
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一)1982年行政区划 (二)2005年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的问题与改革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二)生态原则 (三)社会原则
二、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一)“三分法”综合经济 区
(二)“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三))“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四))“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 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 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 任-包方案于1988年发表,仅两级,包括8 个区、30个亚区。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一级区为三大区,之下又分 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五)席承藩方案
第八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 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 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 两种基本因素
第二节 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一)发生学原则 (二)综合性和主导因素原则 (三)区域共轭性原则 (四)应用性原则
1980年完成,1984年出版 采用大区(3个) 、自然带(14个)、自然 区(44个)三级单位
(六)《中国自然地理》教材方案
1995年完成,1999年修订 采用大区(3个) 、自然地区(7个)、自 然地理副区(35个)三级单位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宋代以前的行政区划 (二)元、明、清三代的行政区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
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提高
(一)经济协作区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京、津、冀、晋、内蒙古 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华东区:鲁、苏、皖、沪、浙、赣、闽、台 中南区:豫、鄂、湘、粤、桂 西南区:川、贵、滇、藏
(二)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
82.42 88.36 81.90 76.85 82.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部
246 137.4 128.4 163.12
64.08 71.04 62.46 56.80 63.39
(三)2005年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33个地级行政区:283个地级市、17个
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
中部 286 30 433354 35.74 34.5 34.5 25.4 28.5 2.67 27.2 24.2 11.58
西部 538 56 27979 23.07 15 17.4 9.2 15.3 1.47 13.7 12.1 4.11
(三)七大综合经济区
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
(七)“八分法”综合经济区
(八)“九分法”综合经济区
(九)“十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十)“十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四)、经济协作区、三大经济地带和
七大经济区
(一)经济协作区 (二)三大经济地带 (三)七大综合经济区
第五节 中国地理分区
一、地理分区的理论依据 二、地理分区的原则
(一)一级分区体现东、中、西 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二)二级分区体现南北的区域 差异
(三)二级分区体现区域土地利用和可 持续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四)二级分区保持少数民族自治区和 大地貌单元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五)分区界限保持省级行政区完整性 (六)体现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国地理
教学服务
三、地理分区方案
4个地理地带,14个地区 东部地带:含辽吉黑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
100
17.9
自然资源人均拥有综合指数 100 36.6
经济技术水平
人均社会总产值指数
100 135.92
人均国民收人指数
100 133.28
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指数
100 136.83
人均工业产值指数
100 144.83
人均经济产值综合指数
100 137.52
中部
82 96.3 177.05 111. 82
面积/(104km2) 面积占全国/% 1996年底人口总数/(104人) 人口占全国比例/% 非农人口数占全国/% 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年用电量占全国/% 固定资产占全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 银行存款余额占全国/% 利用外资额占全国/%
东部 129 13 49962 41.19 50.5 48.1 65.4 56.2 5.86 59.1 63.7 84.31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粤桂闽澳台地区
中部地带:含内蒙古地区、晋陕甘宁地区、
川渝地区、云贵地区
西部地带:含新疆地区、青藏地区 海洋地带:含渤海区、黄海区、台湾岛与东
海区、海南岛与南海区
三大经济景观地带的两个梯度
全国 东部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100
33
矿产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100
83
能源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2862个县级行政区:852个市辖区、374个
县级市、1464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 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和1个林区
43275个乡级行政区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 2、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1、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区 2、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