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
• Fg定量测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项试验,有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 推荐的Fg常规测定方法Von Cluass法及我国目前较常用的亚硫酸钠盐析法、热浊度法、 免疫浊度法和通过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而推算Fg含量的PT-Der法等。
• Von Cluass法属于功能法测定,是建立在Fg经凝血酶作用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基础上的 ,最能直接反应Fg的凝血功能,这也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常规方法。
➢ 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有 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 明显增高,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增高 不明显。
➢血浆Fg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 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有效措施之一。
纤维蛋白原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
纤维蛋白原结构
• Fg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和两条γ链组 成,每三条肽链(α、β、γ肽链)绞合成索状,形成两条索 状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键相连,整个分子成纤维状。
• Fg的三条多肽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其中β链的翻译和转 录是Fg合究
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 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 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
• Fg减少较少见,但当其低于1.0g/L时,机体可出现出血征象。一种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 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脏不能合成Fg; 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期剥 离,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使血中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 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Fg的 减少;此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浆黏度增 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质。
➢ 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 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
➢ 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 mRNA及抗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 mRNA表达和 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g呈高浓度水平,且较一般疾病显著增高,病情严重者Fg水平更高 。Fg属粘附蛋白家族,与恶性实体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其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可作 为不同黏附分子的配体,即桥梁作用,增加白细胞、血小板及肿瘤细胞间的黏附结合 ,化疗后已降低的Fg水平再次升高常见于发生转移的患者,且随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增 高而升高。
• 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中大量丢失以白蛋白为主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故易出现低 蛋白血症,继而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多,血浆Fg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增 高被认为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多的一种表现,这两种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质不能 由尿丢失,它们在血浆中的高浓度、高活性是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险 因素。
• 糖尿病血浆黏度、Fg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 • 改善体内血浆黏度和Fg含量对控制和治疗肾病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化疗药物对肝脏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会影响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虽病情加重, 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
Fg作为一个简便、敏感的指标,从血凝学变化方面检测肿瘤转移、恶化及治疗效果,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
• 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否合并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状 态,Fg含量增高为其重要特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的沉积是肾病患者最常见的 病理变化,35%的病例会发生血栓形成。
• 亚硫酸钠盐析法和热浊度法属于物理化学方法,是根据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而建立的,这 种方法特异性差、血浆中的其它蛋白质易影响其测定,所得结果往往偏高。
• 免疫浊度法属于免疫学方法,目前多采用抗Fg多克隆抗体与Fg反应,其所针对的抗原决 定簇也存在于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异常Fg中,故特异性也较差。
➢ Fg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血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会明显增 高;血浆Fg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极危险因素。
➢ 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失衡,主要表现凝血功能过强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这 必将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浆Fg浓度升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亦可认为Fg升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检验科 白振宇 2016年5月16日
•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分子量34万,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占血浆总蛋白的 2%-3%,为机体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
• 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2.0-4.0g/L,半寿期约为3天,电泳分离显示在β2区带。 • 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肺
• PT-Der法是当PT测定完成时,全部纤维蛋白原均变成纤维蛋白,其形成的浊度和纤维蛋 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试剂即可由浊度直接推算出Fg的含量,该方法简 便、快捷且精密度相当高,但Fg在异常范围时,PT-Der法所测结果往往偏高,建议使用 Von Cluass法测定。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一、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纤溶亢进。纤溶亢进又分为原发性 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致出血。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或纤维蛋白 ,能将其多肽链的赖氨酸结合部位切断使之溶解的现象。由此产生的分解产物为FDP。 纤溶过程也称血液凝固的第四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