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武 一座山城的华丽蜕变

平武 一座山城的华丽蜕变

平武一座山城的华丽蜕变【核心提示】5年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大地震后的平武,悲情满怀。

3年前,彩旗招展,机器轰鸣。

重建中的平武,大爱如山。

如今,走进平武城市乡村,一栋栋功能齐全、新颖实用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一座座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新集镇重新展现,一间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的现代工厂马达轰鸣,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景旖旎的景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5年,山城重焕生机,奋力崛起的奇迹再次验证了平武人的顽强与刚毅。

在河北援建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上,平武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审视县情后,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成果效益,大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低碳工业和高效农业,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出了一条符合平武县情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全县总投资126.63亿元的52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工,3.2万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按期完成,1.96万户农房、4123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如期竣工入住,纳入重建规划的55所学校、33个卫生建设项目、8所敬老院、1所福利院、24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建成使用,建设和修复通乡通村道路860公里……灾后5年,是平武走出阴霾,重燃生活信念的5年,更是平武人民走出悲痛、走出灾难,迎来美好生活的5年。

豁达、坚韧和乐观的平武人民,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带领平武完美地完成了从山区大县向“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县城的华丽蜕变。

旅游在突破中强势攀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4月16日,在位于海拔2400米的平武县白马山寨,由成都天友旅游集团包装的王朗·白马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将王朗自然保护区与白马山寨连为一体,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5A级风景区。

天友集团大手笔、全方位的投入、包装,为平武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平武,大熊猫故乡王朗、雪宝顶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竞相斗艳,古代建筑的典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山故宫”报恩寺坐落其间,龙池坪森林公园、泗耳、虎牙、小河沟等一大批景点特色鲜明。

然而“5·12”特大地震给平武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创,旅游景区景点、接待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报恩寺等景区被迫进行恢复重建,旅游景区一度门庭冷落。

随着灾后重建的全面完成,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旖旎的自然风光,平武重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纷至沓来。

平武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旅游兴县”战略破题迫在眉睫。

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走访后,将旅游作为富民产业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结合县内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优势,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原则,突出绿色低碳、高端生态旅游发展方向,主打生态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灾后重建新貌旅游三大主题,主打“一核四线”精品旅游带。

“一核”是以县城为核心,重点挖掘报恩寺、清真寺、北岳殿、明城墙遗址遗迹文化,打造旅游中心目的地。

“四线”是以“现代社区+生态保护”的模式开发老河沟流域,以“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为理念开发火溪河流域,以“国家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为契机开发清漪江流域,以“观光原始风光”为重点打造虎牙休闲避暑天堂,通过打造“一核四线”,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民俗体验、餐饮娱乐等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锁定目标,扬帆起航。

平武县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乡镇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主导作用,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还明确提出,不仅旅游部门要发展旅游,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关心旅游、谋划旅游发展、参与旅游开发,积极主动将部门工作与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衔接融合,明确与促进旅游产业有关的工作重点,带动旅游产业开发。

付出终有回报。

近年来,平武先后成功与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签订老河沟生态旅游开发协议,投资1.8亿元建设由社会公益资金支持的自然保护区,实现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和群众增收的有机统一;成功引进成都天友旅游集团投资30亿元开发平武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县城五星级酒店、白马藏族乡亚者村度假型五星级生态酒店、王朗白马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项目,有效破解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该县县城五星级酒店副楼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明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王朗白马景区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预计明年建成初期设施,2017年通过国家5A级评定。

预计到2017年,平武的旅游项目将带动平武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群众收入将成倍增长,平武将真正成为川西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四川旅游的重要基地。

而依托河北援建,平武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也煞费苦心,加大了对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扶持和指导力度,着力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

在平通镇牛飞村,牛飞大桥上彩旗飘扬,“走马羌寨”碉楼矗立,清漪江水缓缓流淌。

统一的羌族风格的民居,家家户户的门口挂起了“羌族民俗接待点”牌子,游客可深入羌族群众家中,感受民族特色,欣赏羌绣制作;深入香叶尖茶叶基地,观光羌乡茶园,体验摘茶、炒茶。

在南坝场镇,灾后重建成果、蜀汉三国文化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几年后,旅游产业全面升级的平武,游客们可亲近自然山水,探秘原始森林;可以走进民族村寨,体验藏羌风情;也可以观赏蓝天白云,品味山珍野味;还可以走进乡村农家,感受灾后重建巨变……工业在转型中发展壮大,低碳工业发展高歌猛进河北-平武工业园内,中小微企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初具规模,便捷的交通、优越的环境、潜力巨大的市场,已吸引天鑫安防、泰亮等近20家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崭新的河北-平武工业园迅速崛起,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作为山区大县,平武深知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自身实际,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战略。

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重心,则精准地定在工业园区这个支撑点上。

得益于河北省的倾情援建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平武在高新区磨家镇建成“飞地”工业园区,园区占地3平方公里,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进行产业招商,以发展“高、精、尖、新”产业为主。

在规划中,工业园核心企业区占地面积2000亩,计划引进河北等地知名企业10—15家,实现年度工业产值35亿元;中小企业区规划占地1000亩,发展园区核心企业和周边园区的配套企业,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为了提升入园企业的质量,工业园区为入园企业“设限”:入园企业,投资强度不得低于5000万元,总投资1亿元左右的“高、精、尖、新”中小企业最受欢迎。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引进项目19个,建成投产1个,在建18个,协议引资22.78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

预计到2016年,园区将引进各类企业50—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税收达到2亿元,园区将成为平武经济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步,南坝工业集中区、土城工业园区迅速成长,让平武工业发展优化布局的大战略成为现实。

在抓好园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平武在传统工业实现转型提升上也下足了功夫。

锰业集团、平驿铅锌矿等矿产企业完成恢复重建并投产,提高了以锰、铅、锌、铁等为原料的工业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矿冶产业整体精深加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有效增加了矿产资源附加值。

大力支持已经恢复重建的骨干矿产加工企业加大技改力度。

2011年以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对平武锰业集团、双凤选矿厂等企业进行了技改扩产,实现了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引进加工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小的企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针对大多矿产与水能资源同处一地的配套优势,平武还采取以水发电、以电开矿、电矿结合的形式发展高载能产业,加快引进发展一批高载能产业项目,实现矿冶、电冶、电化一体化,逐步发展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加工业,使水能优势和矿产优势紧密结合,形成采矿-发电-冶炼-制造的新型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资源型工业整体素质。

立足境内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该县又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等多重机遇,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加快水电开发步伐。

今年,由中国华能集团四川涪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多亿元,装机9.2万千瓦的高坪铺电站开工建设。

同时,组织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其它水电站开工建设前期工作,创造条件,确保明年开工建设扯马索、平通电站2座电站;加快涪江主干流“一库四级”和各支流电站的前期工作,努力将水电开发作为拉动平武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从今年起,预计每年水能资源开发投资12—15亿元,年竣工投产15—20万KW,形成全流域、干支流全面开发的格局,在全县140万KW水电开发完成后,预计实现水电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年创税收5亿元以上。

农业在优化中凸显效益,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锁江的“三木”药材,大印、豆叩的有机茶园,南坝的核桃,坝子的蚕桑,古城的木耳,龙安的魔芋……走进平武,无论是在藏乡还是在羌寨,一个个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正在形成。

而这,只是平武县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促使特色高效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多年前,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导致产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

利用灾后重建契机,平武县委、县政府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引导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以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和畜牧、蚕桑、魔芋、蔬菜、马铃薯、中蜂等六大传统产业发展为重点促农增收。

“富口袋,先得富脑袋”。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农产品效益?在充分汲取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平武充分发挥科技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

而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往往不被群众所接受,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这种情况,该县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乘着“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东风,狠抓技术培训。

依托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农、林、牧等专业技术人员巡回田间地头,向农民讲授粮食及经济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和畜禽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户种养水平。

采取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生产方式逐步走向科技化、规范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该县以产业为依托、以种养大户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采取鼓励涉农部门领办、农民自办和社会合办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