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之“偶然所得”说课稿一、教材(一)教材所用教材、版本:《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由吉文丽主编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会计基础》、《经济法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法规》等课程为先期基础,又为《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审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程以学校定位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表填制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为主要目的。
个人所得税是《税法》第八章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概述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本节课的内容不难,密切联系实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相对感兴趣。
但是,如果学生在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情况下直接看教材,会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在课堂上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引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便成为本节课的设计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掌握个人所得税中偶然所得的计税方法。
2、技能目标:能判断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所得情形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3、情感目标:激发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个人所得税全部内容计划用6课时。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和偶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其中纳税人及偶然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这两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因为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浅显易懂,不需深入讲解,而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两部分的内容不适合单独学习,把每一种征税对象和与它对应的税率及计算方法放在一起学习,内容会显得生动些。
本节课只讲一种征税对象,所以征税对象和税率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特点1、在此之前,学生对个人所得税都有所了解,但主要集中于工资薪酬的所得税,对其他所得税知道一点,却不知道如何纳税。
所以偶然所得的计税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
2、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则讲授过程以基础技能为主3、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新颖活泼的内容。
所以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且不能拘泥于形式。
(二)对策及学法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首先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引进了生本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把所学的知识视作认识和研究的对象;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设计多样化,将教师讲解与flash动画播放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习让学生理清思路;最后,设计了任务拓展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对新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三、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别采用提问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新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采用演示讲解法和提问法,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实现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新内容的拓展和引申部分首先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由教师发起问题,一步步得出引申学习部分的结论。
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的制作采用幻灯片编制,以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六、板书设计七、练习设计给出一道计算题,作为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某演员2005年购买赈灾彩券2000元,中奖200000元,将其中80 000元捐给“中国减灾委员会”,计算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篇二:税法基础理论与实训说课稿《税法基础理论与实训》说课稿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会计基础》、《经济法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法规》、《会计》等课程为先期基础,又为《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审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程以学校定位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表填制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为主要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务性,该课程直接对应企业财会部门办税员岗位或事务所税务代理岗位。
需要学生具备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及操作能力;时效性,本课程教学内容变化较快,要求随时关注税收法律法规变化情况,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培养学生对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综合性,由于我国纳税核算采用借助会计核算资料,按税收法规进行调整,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法律、会计、财务等知识具有紧密联系。
2、课程作用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是:ⅰ、培养学生具备财务工作中,办税员岗位的企业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表填制及涉税账务处理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ⅱ、为《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审计》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知识准备。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岗位课程一体化。
本课程以企业财务工作中办税员岗位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的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及纳税申报、涉税财务处理为课程主要内容,从而实现岗位需要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
2、教学模式导向化。
建立以完成办税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学生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化教学模式。
3、教学实施层次化。
以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提出问题;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分析问题;以完成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达到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本课程内容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要求确定:税务机关对企业办税员的要求;各行业中小型企业财会部门办税员岗位或事务所税务代理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涉税业务核算及操作能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助理会计师考试。
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各类企业主要涉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能力;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及网上报税操作能力;主要涉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能力四、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实施1、教学内容的组织税法基础理论与实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企业办税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及日常工作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纳税基础,简要介绍税法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企业纳税的基本程序及开业税务流程实训第三部分,流转税类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及涉税会计处理第四部分,所得税类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及涉税会计处理第五部分,财产行为税及资源税类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及涉税会计处理 2、教学内容的安排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看,缴纳税种是有一定顺序的,比如日常应缴流转税类,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因此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工作顺序进行安排。
3 、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任务要求,通过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将理论学习寓于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与申报、涉税会计处理的具体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来完成工作任务。
本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课+理实一体课38学时,实训课30学时,综合训练课4学时。
五、教材及其它资料本课程使用由主持人阎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税法基础理论与实训》,该书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体例新颖、理论实训并重,突出技能训练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能够完全满足中小型企业财会部门办税员岗位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涉税业务核算及操作的要求。
重要参考资料及资源:《税务代理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税务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编《税务导航》情景模拟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模式: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构建了以完成办税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与申报,企业涉税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为主要内容,以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任务要求,采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等方法完成。
3、教学手段: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税法背景资料,税收政策法规,税法的改革与发展,学科前沿动态,习题库,主要税种纳税申报表及填写说明,真实案例及其分析,开业税务流程flash动画短片,网上模拟报税操作。
硬件环境方面,建有三个erp实验室,配有价值80多万元的150台电脑,能完全满足学生上机操作的需要。
七、师资队伍建设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梯队结构合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书育人,团结协作的优秀教师队伍,双师特色明显。
课程组10名成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高级职称占30%;其中:硕士1人;社会认知度:有2名教师被山西省商务厅聘为“山西省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库专家”;有1名教师担任山西大运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参与过多家公司的年报审计;有1名教师担任山西和信达税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参与所得税的年终汇算清缴纳税申报审核鉴证工作。
课程组的外聘人员,均为本行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业,在本行业享有较高社会声誉。
篇三:《纳税》说课稿《纳税》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页及第102页〈〈纳税〉〉的内容。
2、教材分析纳税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重要的现实作用,这也是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能力目标: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地计算应纳税额。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常见税种。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采用情境创设法,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由“静态”演变成“动态”效果。
3、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法,师生之间的愉快交流令学生体会到教师跟学生是一种平等关系,互相尊重的关系,更是他们学习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在教学中兼用愉快教学法,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本班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偏弱,实践能力较低,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