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课《长江三日》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课《长江三日》

第12课长江三日【文本导读】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

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

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卡片】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⑩对峙.( ) ?草坂.( ) ?美髯.(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近义词辨析①渐渐·慢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怪诞·荒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留传·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点拨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

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

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2.作者在第一日的描写中是怎样体现很强的思想性的?点拨文章首先摹写了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表达了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

接下来写了下午“天转开朗”之后长江两岸的“山峰”“苍松翠竹”“纤夫”等景物。

然后文章重点描写了富有魅力的长江夜景,作者的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潮也在翻腾。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思想油然而生:“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增强了这篇游记的思想性。

3.在第二日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点拨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白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部分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点拨作者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

如山岩、草坡、山峰等。

在这里,作者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云雾,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险的?在这里,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点拨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着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激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6.作者在第三日文中引用卢森堡《狱中书简》中的大段文字,这样的引用在全文还有很多,试举例分析引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本文在写景之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民谣、诗文和典故,给文章增光添彩,开拓了思想境界,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含量。

文中引用的诗文不但有列宁、毛泽东、卢森堡等革命者的,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是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的结句,引在文中,与散文描写的“夜航”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文章增添了哲理性,从而凝聚出全文意境的焦点——“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又如在讲到“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时,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歌谣,突出了“险”,借以说明此处之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公认。

船行到秭归,文章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些传说,至香溪,提到了为民族团结作过贡献的王昭君,这些历史人物使长江增色,自然也增添了人文内涵。

作者借用这些引文,烘托了环境、抒发了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整篇文章的格调相和谐。

同时,还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7.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作者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点拨(1)景物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代。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变换,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讲的就是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驶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都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对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

二、结构图解三、写作特色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文苑天地】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3.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王勃《滕王阁诗》4.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