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一、全册教材整体感知: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本册书的知识体系:第一个领域: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2.数的运算:指导计算类:(1)加法的运算定律计算方法类:(1)整数四则运算(2)乘法的运算定律(2)整数加法的简算(3)小数的性质(3)整数减法的简算(4)小数大小的比较(4)整数乘法的简算(5)小数的位移(5)整数除法的简算(6)复名数与小数(6)小数加减法的计算(7)小数的近似数(7)小数加减法的简算运用计算类:(1)应用整数四则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2)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第二个领域:空间与图形1.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与特性。
(2)等腰、等边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3)三角形三边关系(4)三角形内角和2.图形与变换:(1)图形的拼组(2)欣赏生活中的密铺3.图形与位置:(1)能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的位置(2)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第三个领域:统计与概率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折线统计图第四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1.综合应用:(1)营养午餐(2)小管家2.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有:(1)分数的初步认识;(2)一位小数的认识;(3)整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4)基本的数量关系(5)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6)三年级下册学习的位置与方向部分内容(7)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以及统计的相关基础知识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四、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整数加、减、乘、除法的简算,小数点的移动,小数与复名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指南针等。
1.数位顺序表教学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使用(见教科书第52页)。
可以自制,也可对前几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数位顺序表进行加工改制。
将右面接长,点上小数点,写出小数的数位,并可在表的下面贴上一张白纸或连接几排插袋,以便于进行小数的读、写练习。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使用。
教师可用木条制作一个大的演示用具。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教科书第83页呈现三角形分类情况的集合图;教科书第120页的“围棋盘”等。
七、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课时安排大致如下:1、四则运算.......... ............(6课时)2、位置与方向.....................(4课时)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 ....................3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 ...................3课时3.简便计算.......................... 4课时营养午餐.. ....... ... .. ........... 1课时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4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5、三角形.................................(6课时)1.三角形..................................4课时2.图形的拼组..........................2课时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7、统计....... ........................(4课时)8、数学广角...............................(4课时)小管家.. ................................1课时9、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四则运算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基础:1.完成了整数加、减、乘、除法四则计算的学习2.知道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见过少量的两级运算的题目,其中有(1)先乘除后加减213 ×2 - 312 (三上)399÷7+294 (三下)(2)带小括号(601 - 246)÷5 (三下)4.求平均数时出现了带小括号的脱式计算(148+146+142+145+143)÷5 (三下)=720 ÷5=144(厘米)5.会解答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6.出现过少量的加减乘除复合的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7.知道有关0的运算的一些规律(四上)本单元新知识点:本单元知识的整体感知: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重点:1、使学生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按照方向和距离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1、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简单的定向运动路线图。
本单元新知识体系:知识基础及本单元知识的整体感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