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15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 干宝(gàn)诳之(kuǎng)昏庸(yōng)迄(qì)B . 哉(zāi)恃(shì)漕漼(cuǐ)咋(zé)C . 碣石(jiē)竦峙(sǒng)萧瑟(sè)排闼(dà)D . 眦(cǐ)鞍鞯(jiàn)辔头(pèi)阿姊(jiě)2. (2分)选出字形没有误的一项是()A . 焦虑辉煌矜持峰围蝶阵B . 猥琐服侍茏罩祸不单行C . 镇静贮立嫁接淅淅沥沥D . 幽寂涉足踏青血气方刚3. (2分)(2019·道里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朦胧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B . 飞鸟的飞翔是轻的,而飞鸟的翅膀是重的,鸟用自己的翅膀铸就了飞翔的快乐。
C . 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
D .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4.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许多附近的居民都在他的带动下,清除死角垃圾,认真搞好环境卫生。
B . 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 . 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冰红茶、农夫山泉等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料之一。
D . 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 . ①⑤④③②B . ②①⑤③④C . ①②④③⑤D . ②①④③⑤6. (5分) (2019八下·大庆期末) 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2) ________,在城阙兮。
(《诗经·郑风》)(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________。
(《诗经·蒹葭》)(4) 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借用典故,道出全诗主旨,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
(6)《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41分)7. (20分)阅读《我把希望挂在橘黄的月上》完成题目。
我把希望挂在橘黄的月上①发现月亮竟然是橘黄色的时侯,我正在南去的路上散步。
②它就挂在我前方偏西的天空中,弯弯的,细细的,温柔和煦的样子,令人心生希望。
这个发现让我感动非常;呵,这是个多么温馨的秋夜啊!③这是我第二次这样细致地看月了,在今年的秋。
第一次是在秋初的晚上,月亮饱满地洒了一院清辉,我的心亦如月色一般清澈。
今天的月与那天的月之形状色彩都有大不同。
它散发着橘黄色的光,在小路的尽头,柔美的小脸对着东方,似乎是盼望,又似乎是毫无心机的站立。
这叫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对这我并不甚懂的。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六,寒露时节。
月却是橘黄的,并没有一丝寒冷的样子。
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它向上的积极的安静,它的状态让我在浓浓的秋愁里心生希望。
④多好啊!还能看月亮,看星星,还可以出去散步,还可以听歌,品曲,看书,写字,还可以与朋友谈笑。
⑤许久了,我心漂浮着,看不进书,写不下字,觉得一切都是冷淡,对网络也越来越冷。
但今天,看着橘黄的月,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些回转了,就像连绵秋雨过后乍放的好天气,温度回升,阳光灿烂。
无论怎样,我还是保持一个我的。
说服自己去逛街,做护肤,买了亮晶晶的发夹,别在发上,跟个小女孩似的把生活的热爱写在脸上;又买了夸张的戒指,蝴蝶的形状,振翅欲飞的样子,在光线的折射下熠熠发光。
这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的啊!死气沉沉的脏兮兮的钞票可以挽回这样生动活泼熠熠放光的东西,跟天上橘黄色的月一样,让我又片刻的神往了。
⑥打小我就是喜欢小饰品的。
所以现在我少得可怜的爱好里还留有逛小饰品店这项。
扎头发的时侯就套在手腕上,也是可爱的很。
手链也喜欢环佩叮咚的饰品。
我要把对生活的热爱写在脸上,我需要它们来拯救我灰冷的心。
⑦今晚,我把亮晶晶的发夹别于发上,把熠熠发光的蝴蝶套在纤细的无名指上,穿上镶嵌了金色花边的风衣,连脚下的皮鞋都是点缀了小钻的,晶晶亮,到月光下穿行。
这时,不过是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寒露,刚好有月亮在。
它如此温柔地照着我和我身上所有能放光的地方,把我的全身染上了一层橘黄,由于小饰品的存在,橘黄愈加的浓郁。
我就带着这橘黄一直走,一直走回家,带到梦里。
⑧夜里醒来,我专门起身看这橘黄色的月是否还在,打开房门,发现月亮早已没了,天上有几颗星星,寥落地闪着光。
其中有一颗,它的颜色如月一般橘黄,很孤单,很微弱,但很执著地亮着。
拉灭了灯,它依旧会照射着我熟睡的梦吧。
那是我挂起的希望,以及它的余温。
(1)作者把希望挂在“橘黄的月上”,这里“橘黄”的含义是什么?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怎样理解第⑤段中“无论怎样,我还是要保持一个我的”这句话的含义?(3)一篇好的文章,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请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方面说说本文结尾段的优点。
(4)本文语言精美,请从文中选取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赏析。
(5)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提取出两句写“月”的句子。
8. (21分) (2019八下·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到哪儿去了袁越①你有没有想过,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向上方扩散,然后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直至被分解。
②要想详细解释这件事,必须先科普一下大气分层的概念。
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是分层的,最底下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厚度大致在8~20公里。
位于地表的空气被土壤反射的太阳光加热变轻,向上移动,上升途中逐渐变冷,再沉降下来,如此反复循环,变化莫测,我们常说的“天气”就发生在这层大气里。
③空气中的人造污染物,比如雾霾的主要成分气溶胶,就是被这股上升气流带到高空的。
之后会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通常在几周的时间里便会被分解掉,或者变成酸雨重新降到地面。
④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叫作平流层,这层大气的温度下低上高,和对流层正相反,因此对流层中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当中。
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火山爆发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水蒸气和火山灰喷到平流层的高度,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类污染物很少能影响到平流层。
⑤1996年,科学家们通过气象卫星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溶胶层,范围大致在地中海东岸、中国西部和印度南部之间,高度大致在13~18公里,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
不过当时这个气溶胶层的浓度很低,气象学家们并没有太在意。
⑥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象学家让保罗·威尼尔(Jean·Paul Vernie)在分析气象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气溶胶层的浓度大大增加了,竟然达到了1996年时的3倍。
威尼尔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一旦气溶胶进入到平流层,就可以随着平流层特有的强劲侧风迅速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层,并给臭氧层带来严重的破坏。
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膜,阳光中的紫外线如果没有被臭氧层吸收,而是直接照射到地表的话,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⑦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NASA向中国和印度政府发出申请,试图派飞机进入青藏高原上空进行采样调查,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于是威尼尔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印度气象学家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来研究这一神秘现象。
2014年,威尼尔在印度的三处地点释放了高空气球,之后他又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重复测量,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⑧2016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气象学大会上,威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测量结果。
他发现这层气溶胶当中90%都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液态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是硫酸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灰尘和碳基污染物,其成分和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或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十分相似。
⑨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刘(William Lau)通过分析气象模型给出了答案。
原来,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使得那块地方上空的大气层被加热,温度比低海拔地区同样高度的大气层温度还要高,这个温差在夏季格外突出,导致青藏高原上方在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个高空气泵,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空气吸过去,这就是著名的亚洲季风的来源。
来自印度和中国平原地区的大气污染物随着这股强劲的季风被吹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再被这个高空气泵吸到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
⑩这股季风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但1996年正好是中印两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刻,于是两国工业化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终于被气象卫星发现了。
这个解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但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广泛关注。
大家知道气溶胶一旦进入平流层的话就很难被降解了,而是会停留在那里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带来持续性的破坏。
⑪这一现象如果最终被确认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印两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再是地区性的了,而是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2)第②段中划线的词“这件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第⑤段中“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
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5)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15分)1-1、2-1、3-1、4-1、5-1、6-1、6-2、6-3、6-4、6-5、6-6、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41分)7-1、7-2、7-3、7-4、7-5、8-1、8-2、8-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