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一)走进敦煌石窟,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机敏的北朝人,将西域样式融进了,魏晋风骨;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雍容华贵,从容自信,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二)不是妖艳,不是凄凉,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莫高窟中,有辛酸,有甜美,有苦涩,有辉煌,有愤恨……这些味道,这些情感,交织着,铺洒着,飞扬着,诉说着,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三)一座石窟,一个世界;一孔洞穴,一截历史。
壁画、雕塑、藏经、传说……每一样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不,一辈子也不够。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千手的观音、飞天的女神;反弹的琵琶、怀抱的胡笳,那一样不让人沉迷。
石窟里很静,又似乎又像在讲述,那饲虎的王子,救人的七色鹿;那是谁?割下自己的肉,欲换取鸽子的生命。
这一切西来的文化, 都融进了中华文明之中,不是有人在探索、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 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吗?这里就镌刻着答案。
【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
大漠深处,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一个小小的驿站,中华文化中,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是我精神的至高点;莫高窟,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莫高是一杯浓酒,那么我愿举杯,篇二:敦煌莫高窟课题: 敦煌莫高窟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生:《千手观音》。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
(放《千手观音》)哪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2、新课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生: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
(放课件[昔日繁华])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
例如:彩塑年代图片北凉第275窟交脚弥勒隋第419窟菩萨阿难像唐第158窟涅盘像壁画佛传故事第329窟乘象入胎本生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因缘故事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经变故事第148窟弥勒下生第217窟观无量寿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
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
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
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
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
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
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德育渗透)3、小结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篇三:我眼中的莫高窟敦煌的骄傲,莫高窟。
没有亲眼见过她真容的观者,是难以感知这种情况的: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而这些承载着古代供养人的良好析愿、画师的心血、技工的汗水的洞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直到今天我们以现在人的身份通过壁画与讲解揭开莫高窟神秘的面纱,与她轻语细谈,感知石窟寺无与伦比的魅力!第一节游客参观的洞窟首先概况式的介绍莫高窟。
分别是:第16窟、第17窟、第328窟、第323窟、第96窟、第259窟、第257窟、第329窟、第427窟、第428窟、第130窟、第148窟。
这些洞窟,是从藏经洞发现开始为起点,能先期了解敦煌遗书与敦煌学,再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史,进而了解敦煌石窟与佛教的关系和历史,再通过不同的洞窟介绍使观者看到不同时代所营造洞窟的风格与特点。
第16窟——自成一家的西夏风格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吸收回鹘壁画手法,探索本民族特点,晚期在继承学习吸收中原绘画的同时,又接受了来自西藏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
用色上显现出“绿壁画”和装饰上广泛用金的着色特点。
这些特点和风格在第16窟能得到反映,第16窟是莫高窟的一个大型洞窟,开凿于晚唐大中五年至献通三年〈851-862〉间。
因为是吴姓的河西都僧统洪辩和尚所建,所以也称为“吴和尚窟”。
今天所看到的是西夏时期重修过的壁画,而塑像则是清代重修的,主持重修塑像的是一名道士,叫王圆篆,后面我们将多次提到这名道士。
这个洞窟的四壁绘有千佛。
以千佛为题材的壁画在敦煌壁画中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所以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这种大面积集中绘制千佛图像也是佛教艺术的一种普遍做法。
西夏的千佛是绘制绿色底色上的,宛如千佛端坐在碧波荡漾的水中生长的莲花上。
西夏时期的千佛图像都是以绿色为底色的,这可能主要表现的是《大悲经.礼拜品》中“见此世界唯一大水”的内容,莲花出于水中,因此千佛均以绿色为底色。
千佛是按照特定的宗教仪轨来绘制的,因为佛有三十二瑞相和八十种好,所以千佛围像作为佛像的一种缩略简化形式,一般要表现出身端直相,肩圆满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等。
除此之外,千佛图像还有庄严佛像的宝盖、台座、莲花以及佛所持手印。
千佛图像既有相似的成分,也有一定的任意性。
所以这个洞窟的千佛非常相似,相对于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而言欣赏价值不足。
相对于千佛的洞窟窟顶的藻井非常不同,是西夏时期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
当观者抬头看时栩栩如生、全身淡黄色的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因为这些浮塑很有立体感,而且龙身是金色线描绘了全身,与绿色的底色反差明显。
而凤则卷曲成一圆形,凤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
团花则是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黑、黄四种颜色相间交错叠晕,色彩丰富。
团花的形象严整而有规律地悬挂于窟顶上,朱砂色衬底使团花富丽,金色线描使团花与团凤显得精致而辉煌。
洞窟的四披是贴金棋細細案。
我们置身这个洞窟中,会有种在碧波绿水中荡漾的感觉,恍惚间与四壁的千佛同在净土世界,贴在千佛面部的金箔在灯光的辉映下熠熠生辉,似乎指引着观者在迷茫与纷乱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第17窟——令人叹息的藏经洞第17窟又被称为“藏经洞”,它时隔近千年重返人类的视野中,轰动当世,影响深远。
它的发现,意义重大却充满着悲情;它的发现,最后催生了一门显学;它的发现,与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以及居延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为什么说是令人叹息的藏经洞呢?先从10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
道士王圆篆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一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清理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尔发现了第17窟。
从此第17窟内的敦煌遗书的流散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羸弱的曾经。
每每念及,不禁令人叹息,所幸百多年前的外国人虽然不是运用合法手段获取敦煌遗书,但是他们也很喜欢、重视这些文献,完善的保存着这一人类瑰宝。
现今编号第17窟的“藏经洞”并不大,高约3米,面积只有 2.8米见方。
北壁设横长方坛,坛上是高僧洪辩一尊。
南侧面画衔花双鹿,西侧面画双履。
北壁画有双树,树上挂书囊和水瓶,树下画近侍女与比丘尼像各一身。
近侍女穿着圆领的长衫,腰部束带,一只手持杖一手只托巾。
与近侍女相对的比丘尼则手执团扇。
洞窟西壁嵌有大中五年〔851年)洪辩告身敕牒碑,其余壁面是裸露的地仗。
塑像的本身是洪辩和尚,他是活跃在中晚唐时期的一位高僧,张议潮收复河西后,曾派遣自己的弟子悟真等人赴长安报信,被唐王朝敕封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
这个洞窟封闭的原因据后期学者考证有很多种,不变的事实是窟门外层覆盖着西夏时期的壁画。
如果王道士没有发现这个洞窟,可能洞窟内的文物还一直沉睡着,敦煌遗书也将沉睡。
洞窟里曾经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很多的白布包、造像和法器,据不完全统计,藏经洞发现了五万多件古代各类写本,其中95%的汉文写本为佛典,包括经、律、论、疏释、发愿文、忏悔文、祭文等。
所以后人将这个洞窟称为“藏经洞”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时间,没有留下确切的文字记载,学者们根据各种资料提出了许多假设。
如避难说、废弃说以及书库改造说等等。
1908年,伯希和在对藏经洞大部分文书作了调查后发现,藏经洞内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太平兴国(976-983)和至道(995-997)年间(现今发现的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咸平5年,即公元1002年),而且窟内没有发现一件西夏文经卷,因此推定藏经洞的封闭与西夏进攻敦煌相关,时间在公元1035年之前。
藏经洞发现以后,王道士将部分经卷、佛画送给地方官员,甘肃学台叶昌枳从敦煌县令得到一些经卷,他建议藩台将藏经洞的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起来,但藩台考虑运这批文物需要大量的银两,只是下令让王道士就地保管。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再加上王道士的愚昧,这批文物先后遭到英、法、日、俄、美等国的掠夺。
藏经洞经书的遗失,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正如爱国学者陈寅恪先生所感叹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第328窟大唐的塑像该窟建于初唐晚期,覆斗顶方形窟。
西夏时重修窟室四壁及天井。
窟顶中心画不喜欢释迦宣传佛教,于是兴风作雨,使佛的袈裟里外湿透。
佛陀用法停止大雨,然后在石头上清洗完、晒干装装,于是石上留下袈裟的衣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