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2013下学期高一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语文(必修2)命题人:曾凡林考生注意:(1)本堂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答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不要直接写在试卷上。
一、积累与运用(26分)(一)古诗文默写和名著阅读积累。
(14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1)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诗经〃氓》)(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3)慨当以慷,。
何以解忧?。
(《短歌行》)(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兰亭集序》)(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赤壁赋》)【答案】(1)隰则有泮言笑晏晏(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忧思难忘唯有杜康(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著阅读积累。
(4分)(1)《家》写于1913年,最初在上海一家报纸连载,题名为《》,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
(2)《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原则,描写具有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的特色。
【答案】(1)激流觉慧(2)美丑对照浪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
(12分,每小题3分)①我们自从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
②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jìnɡ)的秋风中抖颤。
③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引起人们的秋思,何况是身在异国呢!④我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这个小小的灵宫,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⑤书房里显得格外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jiá)带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
⑥在这种刺激之下,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
⑦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
⑧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坐高耸的木牌坊.(fánɡ),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
⑨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茏,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
⑩我们怔怔..(zhènɡ)地站在树影下,好象身入深山古林了。
⑪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激荡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⑫再向西方看,。
(节选自庐隐《异国秋思》,有删改)3.文中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②B.⑤C.⑧D.⑩【答案及解析】A(B“挟.xié”;C“坊.fāng”,“坐”应为“座”;D“好象”应为“好像”)4.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A.勾引B.弥漫C.刺激D.激荡【答案及解析】D(“激荡”不符合语境,应为“荡漾”)5.文中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①B.⑤C.⑦D.⑨【答案及解析】A(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为“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6.填入文中结尾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
B.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C.那叠翠的峰峦上,正横着一抹彩霞,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D.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答案及解析】B(“彩霞”与前文“金黄色的柔光”相呼应,“飞鸦”与“愁心”相连)二、阅读与鉴赏(5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8分)游东山①记张栻岁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
久雨新霁,天朗气清,步上绝顶,山色如洗。
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俯仰庭户,喟然而叹,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悚然,起而问之。
零陵张公饰曰:‚公居此时,某始年十三四。
某之先人辱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
公时已苦目疾,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
某未之识也,则亟视之。
旁有小儿诳曰:‘此石也。
’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谓玉。
’呜呼!公存诚,至于不欺孺子,则公之气象可想见矣。
‛坐客皆咨嗟。
公饰又曰:‚公居此西偏,为屋仅三十楹,盖与寺僧邻也。
诸孙皆尚幼,它日与寺僧戏,僧愚无知,至相诟骂,直行过公前,语微及公。
公漠然,若.不闻见者。
明日,僧大悔,惭跼蹐,诣求谢,亦卒无一言,待之如初。
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公循循亲加训诱。
一日坐定,有率尔而问曰:‘范某于相公为何亲?’盖斥.文正公之名。
时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惧。
公蹙额,久而曰:‘先公也。
’言者大恐。
已而,复以温词慰其心,后亦与相见不绝。
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
‛于是,坐客相与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而斯轩也,经兵火煨烬之余,屹然独存;吾曹晚生,亦与闻公之言行,又岂偶然哉!‛抑尝记:栻庚午岁来永时,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范丞相居此,某时为沙弥,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列于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阅。
‛呜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
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选自《三湘纪胜》,有删节)【注】东山:在古零陵城东。
东山之上,现有高山寺,始建于唐代中期。
宋哲宗时尚书右仆谢(宰相)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死后谥忠宣)谪居永州时曾寄寓该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客皆悚.然,起而问之悚:惊疑B.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许:表约计的数量,相当于“左右”C.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间:间或,有时D.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望:眺望【答案及解析】D(“望”应解释为农历每月十五。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公漠然,若.不闻见者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①年八十余矣,为.栻言②引以为.流觞曲水D.①公之.不忘君父至此②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答案及解析】D(A选项中均是介词,第一个解释为“在”,第二个表被动。
B选项中第一个为动词,可翻译为“仿佛,似乎”;第二个为连词,表假设。
C第一个为介词,翻译为“对,向”;第二个为动词,可译为“作为”。
D选项中两者均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一般重点描绘景物的游记不同,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张栻借游东山来描述前朝(宋哲宗时)丞相范纯仁寓居东山时遗闻趣事的一篇文章。
B.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三自然段以座中客人回忆的方式,讲述范纯仁谪居永州寄寓该寺时发生过的几件小事,从侧面表现范纯仁的人品。
C. 第四自然段写众人的议论和感触,第五自然段补充的内容突出彰扬范丞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D. 文章层次分明,记述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论说透彻有力,且首尾呼应,言简而意赅。
表现了范忠宣公至诚无欺、宽容大度、勤政为民、忧国忠君的优秀品质。
【答案及解析】D(D选项中“论说透彻有力”言过其实,“勤政为民”文中找不到依据。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A.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B.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C.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D.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答案】A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
(4分)译文:(2)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
” (4分)译文:【参考答案】(1)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为东平的刘芮置酒饯行。
(4分。
“酌”“饯”各1分,状语后置复位1分,句子通顺1分;其他词语有误,须酌情扣分)(2)忠宣公的气概度量,虽然说有上天赋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而成的吧。
(4分。
“虽”“与”“其”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其他词语有误,须酌情扣分)【参考译文】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为东平的刘芮置酒饯行。
久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攀上山顶,纵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旷神怡。
我们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庙西边的房间,四顾庭院与门户,喟然长叹,说:‚啊,这里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惊疑不定,站起来询问详情。
零陵的张公饰说:‚忠宣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才十三四岁。
先父承蒙忠宣公抬爱,为他们家服务,所以我也有机会侍奉忠宣公。
忠宣公那时眼睛已病得很厉害,手里拿着一块一寸左右的玉块,用它来按摩。
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就多次地去看它。
旁边有个小孩故意骗人说:‚这就是一块石头。
‛忠宣公很惊讶地说:‘不对,这叫玉。
’唉,忠宣公心存诚信,到达了连小孩都不欺骗的程度,那么忠宣公的气概可想而知了。
‛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张公饰又说:忠宣公居住在这个西边的偏房里,房子很小,跟寺庙里的和尚相邻很近。
几个孙子还很小,有一天孙子与寺里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孙子互相辱骂,正好从忠宣公跟前经过,话语中还暗暗地牵扯到忠宣公。
忠宣公很淡然地对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第二天,和尚非常后悔,惭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里来谢罪,忠宣公最终也没有说一句多余话,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
永州的读书人有时有见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诱,亲自加以教导。
有一天,刚刚坐定,有人轻率冒失地问道:‚范某某和您是什么亲戚关系呢?‛竟然直呼范文正公的姓名。
当时忠宣公的两个儿子在旁服侍,惊恐害怕得汗都冒出来了。
忠宣公皱着眉头,很久才说:‘是我已去世的父亲。
’轻率说话的人非常恐惧。
过了一会儿,忠宣公又以温婉的言辞安慰他,以后也一直跟他保持着联系。
忠宣公的气概度量,虽然说有上天赋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磨练而成的吧。
于是,在座的各位一齐说:江山还和从前的一样,可是忠宣公却无缘再见到了。
像张公饰他们,还能够有幸见到。
他们记得的细节还这样详尽,岂是容易做到的?而这房子,经过战火焚毁之后,还能独自保存至今,屹然不倒;我们这些晚生后辈,也能够听到忠宣公的事迹,又哪里是偶然巧合的呢?不过我曾经写过以下文字:张栻庚午年(公元1150年)来到永州时,寺庙里有个叫法贤的和尚,八十岁了,对我说:范丞相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是个小和尚,经常看见忠宣公每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一定把皇上赐与的书信及实物陈列,摆在正堂之上,率领家人与子弟,拜两拜,匍匐着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