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能力养成教育为主。
案例介绍:
老师,家长都反映王达明(化名)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
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
方法:
1、教会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
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
3、帮助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
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1)指导孩子学会阅读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因此,较多时间是与书本打交道。
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具体方法为指导制定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的、要求、时间、方法;指导根据阅读计划要求选择阅读书目;指导做好阅读批注,在好词好句下划线,在关键词下圈点,在空白处写上疑问、答案、及自己读后的心情等等。
为了促进孩子对阅读感兴趣,除了教给孩子以上的阅读技巧之外,最重要的是坚持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在课堂上,我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好书交流会”,让孩子在家中先演习,为在“好书
交流会”上得到好的表现打下基础,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不断地迸发渴望再次成功的动力,就会较主动地进行阅读。
(2)指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王达明在学习上存有很大的依赖性,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从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善于引导孩子多问个“为什么”;
二是对于同一个问题,鼓励孩子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突破常规思维,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积极展开联想,力求融汇贯通。
如读一篇文章,如果是写景的,可以根据所写景物联想到自己看过的另一个风景地,可以仿说、仿写;还可以展开联想,给景物赋予人的灵性,想想如果景物会有什么想法与做法;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生活这本大教材。
(3)指导孩子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才能使学习效率倍增。
为此,在指导过程中,我让王达明把学习程序(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快乐复习,开心作业)用纸抄好,跟每天的学习计划一起贴在房间的书桌上,每天对照着进行学习;家长则在孩子不自觉时进行提醒,直至孩子养成习惯。
成果与收获:
1、孩子方面
一年多来,王达明在家长的提醒督促下,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定出学习计划,并逐渐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睡觉前会自觉地看一会教师推荐的课外书;还能把看过的书讲给家人或同学听,并就其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较好地进行预习、复习;课堂上也比较认真,还多次被评为“五小标兵”“优秀少先队员”,当上了学校鼓号队的号手……她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2、家长方面
刚接触王达明妈妈时,觉得她对孩子的评价比较中肯,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信心,总觉得没办法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在每次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除了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家教案例给家长参考,还把班里学生家长比较有成效的教育事例讲给她听,让她了解家庭教育并不神秘,看到成功的曙光,从而激发其认真进行摸索的信心。
现在,她在跟朋友交往时,总能有意识地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并能从中进行理性思考,吸取其中好的经验,对于不当的做法,则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
3、教师方面
孩子在不断地变化、成长,家庭所遇到的难题在不断地变换,家长的情绪也在时常地变更,面对这些情况,对于初次涉及此道的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因此,在实施指导之前,我就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还有意识地与各类家长交流,从中
获取一些灵感和启发。
在跟踪过程中,为了能更全面地分析孩子存在障碍的原因,更好地让家长理解、接纳自己的建议,我必须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准备充足的理论依据与事实范例,还要考虑每一句话怎么说才能既有效又得体;家访回来,还要进行整理,形成理性成果。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的理论水平与协调沟通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