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3)一、选择题1.获取有效看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足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讲述的是A.牧野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一位同学搜集了“春秋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围魏救赵示意图” 等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国家实现统一B.经济快速发展C.学术思想活跃D.军事战争不断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7.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的暴政B.修建阿房宫C.陈胜、吴广起义D.项羽、刘邦起义8.图片见证历史。
以下图片反映出道教在古代中国影响的是A.B.C.D.9.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歇后语的故事吧?你知道它与下列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吗?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0.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如图这样的知识线索,他学习的内容是A.西汉的建立B.东汉的兴亡C.三国鼎立D.西晋的短暂统一11.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
”秦朝以前“最灿烂的学术思想”指的是A.焚书坑儒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信奉道教和佛教1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3.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A.A B.B C.C D.D14.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15.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侧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C.它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16.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下列关于贾湖骨笛断代的描述正确的是A.它应该早于夏朝B.它应该早于北京人时期C.它应该晚于炎黄时期D.它应该晚于河姆渡原始聚落1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
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材料中的“造意”出自A.张衡B.蔡伦C.华佗D.张仲景18.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晓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
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哪一制度有关A.郡县制B.分封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19.“王(王导)与马(司马睿),共天下”出现的朝代是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20.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下列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①开创三省六部制②实行“推恩令”③建立“十三州部”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主要是蔡伦改进了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22.“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状况A.统治阶层强征暴敛B.统治阶层骄奢淫逸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诸侯国起兵叛乱2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站C.三顾茅庐D.淝水之战24.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25.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正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作为都城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二、材料综合题26.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学习辉煌的秦王朝。
(天下一统)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1)“皇帝”是谁?“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定国建制)材料二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统一)材料三(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2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各领域出现了大变革的局面。
材料一材料二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固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一一一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三序号学派基本主张1A“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儒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3B“兼相爱,交相利”4C以法治国5兵家“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请刚答:(1)材料一中的文物说明我国战国时期在农业力.面出现了哪些进步?(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各写一条内容)(3)材料三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根据表格中的基本主张分别写出ABC对应的学派名称。
(4)这些学派中,你觉得哪个学派的主张对你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并谈谈你的理由。
28.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梁启超《先秦思想政治史》(1)列举材料一中所说“儒墨道法”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各一人。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2)材料二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皇帝提出的什么建议?(用历史术语概括)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
……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诸子百家考》(3)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
会使用天然火。
故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点睛】本题的限定语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
根据这一限定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距今大约65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逐鹿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的时间排序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涿鹿之战的时间,在按着战争发生时间的早晚排序即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3.D解析: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选项D符合题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反映的是春秋争霸,“围魏救赵示意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所以题干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军事战争不断,D 符合题意;ABC项题干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不断加强,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A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B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是夏商西周时期,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6.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