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拭却尘封话徐国

拭却尘封话徐国

拭却尘封话徐国●张乃格徐国是在江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方国。

但由于徐国强盛时我国文字尚不很发达,缺乏典籍的记载,有文字记载时国势又已衰落,所以长期以来不为人了解。

人们只知江南地区有吴,而不知江北地区曾经有徐。

打开尘封的历史,重新认识徐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悠久的古国徐,一称徐夷,又称徐方、徐戎、徐国。

根据《尚书·舜典》、《孟子·万章上》和《通志·氏族略》等典籍的记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伯益,但伯益避居箕山之北。

后来禹分天下为九州,遂封伯益子若木于徐。

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则引《都城记》说:“伯益有二子,……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

至夏代末年,其君费易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入为卿士,汤封费氏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祀,复命为伯,使主淮夷。

”伯益一作“伯翳”、“柏翳”,其后裔封于徐,不论是在夏禹时期或是在商汤时代,徐都是今江苏北部地区历史悠久的早期部族。

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①禹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曾奉舜命治理洪水,舜死后即位,成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时代约在公元前21世纪。

如果从夏禹封伯益子若木于徐算起,徐国的存在约有1600余年的历史。

汤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亦称高祖乙。

原为商族领袖,灭夏后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6世纪时在世。

如从商汤灭夏封费氏庶子于徐以奉伯益之祀算起,徐国也约有1100年的历史。

和苏南地区的吴国相比,更可以显出徐国历史的悠久绵长。

按吴国创于公元前11世纪太伯奔吴,灭于公元前473年,共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徐国虽然比吴国早亡国39年,但历史却比吴国长大约1000年到四五百年。

吴国自公元前585年寿梦称王开始强盛,至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共有112年的辉煌历史。

而徐国的强盛始于商末周初,至公元前512年灭于吴,共有六七百年的辉煌历史。

疆域辽阔的大国徐在我国历史上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疆域也较为广阔,曾经是个罕见的大国。

关于徐国的疆域范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徐国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疆域,基本上局限在今洪泽湖周边地区及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南部接壤一带。

顾颉刚先生认为,徐是淮夷的一支,淮夷周代以前生活在今山东东南部一带,地当潍水流域,潍水古名淮水,“族名和水名出于一源”,所以称“淮夷”②。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四章《徐偃王与徐楚在淮南势力的消长》中指出,徐国约于周初自山东迁入今洪泽湖地区,并于此繁衍生息。

曾昭、尹焕章《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进一步指出,徐国的国境西至今安徽东北,北至山东以南,南至洪泽湖周边地区。

邹厚本主编的《江苏考古五十年》也说:“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一个可以与宗周抗衡的大国,其疆域南至洪泽湖周围,西至安徽东北部,北至山东南部。

”第二种意见认为,上述地域范围只是徐国北部的版图,其南部的版图实际上一直延伸到长江沿线。

李世源《徐国小史》说:“在《诗·大雅·常武》记载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诗句中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据乾隆《淮安府志·兵戎志》考:…淮浦,汉县,今江南淮安府安东县也。

‟淮浦为今江苏涟水之地,正是春秋之际淮水入海处。

周宣王派兵从海口阻截了徐人的退路,方取得了…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的胜利。

顺便补充一条,曹锦炎先生在《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说新证》中曾以为徐进入江浙是从海上舟楫而成的。

若以周人派兵截徐人于入海处的事实证之,或恐有内在的联系。

唐章怀太子李贤在…处潢池东‟注有引《水经注》言:…自山阳以东,海陵以北,其地方之也。

‟就是说今江苏淮阴、淮安、泰州、金湖、临江六合一带亦为徐土。

”③第三种意见认为,徐国的版图远远不止于江淮地区。

郭沫若在《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中曾经提出:“徐人乃由山东、江苏、安徽接境处被周人压迫而南下,且入于江西北部者,则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亦未可知也。

”李家和、刘诗中《春秋徐器分期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更具体指出,春秋中叶徐国鼎盛时期今安徽的江淮之间可能就为群徐散处之地,此后不久徐人就过江到达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则利用考古资料和地方志文献,肯定郭沫若等学者的意见。

蒙文通《越史丛考》进一步指出,东南吴越的版图本是徐国的旧壤,吴越的霸业是徐戎的继续。

徐仲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朱芳圃《甲骨学商史编·商民族疑起于东方》甚至认为,现代福建的畲族也是徐人的一支。

诚然,徐国亡国距今已有2500多年。

在这两千多年之中,沧海桑田,徐国故地的地形地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加之文献记载的缺乏,要想准确地考知古代徐国的疆界是困难的。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颇值得注意。

首先,徐国疆域在今洪泽湖至安徽、山东接壤一带,这在学术界是有关徐国版图最为保守的一种意见。

即使如此,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国。

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说明,夏、商、周时期我国部族众多,小国林立。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是先夏时期方国的大体数字。

《文献通考·封建考》:“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

”这是商初方国的数字。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汉书·诸侯王表》:“昔周监于三代,三圣制法,三爵五等,封国八百。

”这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的数字。

由于方国、诸侯国太多,各国的疆域大多十分有限。

《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即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晋、秦、楚等国,早期也不过“封或百里,或五十里”④。

相对于它们来说,徐国当然是个大国。

其次,今江苏地区的一些古地名也在支持着扬州沿江一带属于徐国版图的意见。

按江苏扬州市仪征最早的地名为“”,是西周穆王时徐君之子的封地,故址在今仪征市郊曹山西一带。

许慎《说文解字·邑部》:“,临淮徐地。

从邑,义声。

《春秋传》曰:…徐楚。

‟”《春秋传》这里指《左传》,事见《昭公六年》。

今本《左传·昭公六年》原文为:“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

”晋杜预注:“仪楚,徐大夫。

许(慎)所据《左》作…‟,以邑为氏,古本古说也。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析广陵、江都二县置舆县,为今仪征建县之始,隶于徐州刺史部临淮郡。

许慎是东汉初人,所以才说“,临淮”。

仪征地后演变为义,义城,义城地名一直沿用到宋代。

地名是历史的化石,的变化显示,今濒临长江的仪征一带周代时曾经隶于徐国。

又次,徐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的广泛性,似乎也在透露着徐国疆域范围早已突破今江苏北部地区的信息。

截至目前为止,传世及出土的徐国青铜器已有数十件。

其中部分徐国青铜器的出土地点见下表:器名出土地点与时间徐王屯又鍴清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江西省高安者旨型炉盘、徐王义楚盥盘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徐王之子庚儿鼎1961年冬山西省侯马徐大子伯辰鼎1979年湖北省枝江县舒城徐器群1959年9月安徽省舒城县汤鼎1981年11月浙江省绍兴甚、编钟、编、鼎1984年5月江苏省丹徒出土地点的分布涉及到今苏南及浙江、安徽、江西、山西、湖北等广大地区。

当然,在今苏北以外地区出土徐国的青铜器,并不能排除偶然性的因素。

但这么多有铭徐器出土地点都分布在苏北以外的地区,恐怕也很难用“偶然”来解释。

再次,有关徐偃王纪念遗迹分布的广泛性,似乎也可以寻见古代徐国确有辽阔国土的蛛丝马迹。

徐偃王无疑是徐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位国君。

在先秦典籍中,《尸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都曾谈到过他。

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秦本纪”、“赵本纪”,刘安《淮南子》的“泛论篇”、“人间训”,以及此后《后汉书》的“东夷列传”等,也都记述过他的事迹。

而且在今苏南及浙江地区,历史上不少地方都建有徐偃王庙,有的甚至还风行着有关徐偃王的庙会。

试以镇江丹徒、浙江衢州与兰溪的徐偃王庙为例。

镇江丹徒徐偃王庙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境内。

《至顺镇江志》卷八《神庙·丹徒县》:徐偃王庙,在崇德乡大渎山下,漕河之西。

宋绍兴间创,宝庆中庙坏,淳祐癸卯里人重建。

州郡春、秋递至,祝版以祀。

归附后,毁于兵燹,延祐二年众复建。

一在下鼻塘。

文中关于徐偃王庙创于“宋绍兴间”的记述似乎不太合情理,因为西周时的徐偃王去南宋绍兴(1127-1162)年间已有一千好几百年,何以直至南宋初无缘无故地冒出个徐偃王庙?真实的情况恐怕是此处徐偃王庙古已有之,后来损毁,至南宋绍兴年间重新修建,就像南宋“绍兴间创”的徐偃王庙入元后“毁于兵燹”,而到了“延祐二年众复建”一样。

镇江一带不仅建有徐偃王庙,而且历史上还流行徐偃王庙会:徐王庙,俗称狗儿庙。

狗儿庙有两座,一在七里甸,一在南门渣泽。

以七里甸香火最盛。

庙中除供奉徐偃王神像外,还供有泥塑红犬、黑犬各一只,俗传犬于徐王有救命之恩,逢犬诞日即正月二十日,都要行祭祀之礼。

⑤庙会是一种民俗事象,历史的传承性是其显著特征。

但徐偃王庙会究竟形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

衢州府龙丘县徐偃王庙在今浙江省龙游境内,始建年代不详。

唐开元初,徐坚、徐峤相继为刺史,于遗庙处重新修葺徐偃王庙。

元和九年(814),徐放以原庙“故制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而又梁桷赤白,剥不治,图像之威,黑昧就灭,藩拔级夷,庭木秃缺”,于是“因故为新”,并由大文学家韩愈亲自撰写徐偃王庙碑记,以示虔诚和慎重。

事见《韩昌黎文集》卷六《衢州徐偃王庙碑》。

兰溪徐偃王庙在今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的兰溪县。

清咸丰元年(1851),俞樾路过兰溪县,因“其地有偃王庙”,欣然游之”,见“其中为偃王像,两旁列三十六诸侯,皆冕旒执圭”,遂作诗有句云:“王座荒凉异昔时,兰溪城外偃王祠”。

事见俞氏《春在堂随笔》卷七。

徐偃王时徐国的都城在今泗洪一带,但有关他的纪念性建筑却广泛地分布于今苏南和浙江中部偏西的广大区域。

联系徐国青铜器出土地点的广泛性,和仪征古地名的演变史,这更使我们相信,徐国强盛时期的版图很可能确实超过今苏北一隅。

(未完,待续)注释:①《春秋·昭公三十年》。

②详见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李世源:《徐国小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9-50页。

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⑤《镇江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下册,第1575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