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8-22章)【圣才出品】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8-22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
一、填空题
1.在“电影荒年”期,苏联电影创作遭到了严重破坏,_____年,全苏联的电影生产仅有5部。

【答案】1952
2.请写出两部苏联电影“解冻”期的代表作:_____、_____。

【答案】《第四十一》;《雁南飞》
3.苏联电影“解冻”期的主要影片在美学倾向上都属于_____的范畴。

【答案】“诗电影”
4.1962年12月,苏联电影界开始了_____运动,《未寄出的信》《一年中的九天》等影片受到了公开指责与批判,所谓的“解冻期”逐步结束。

【答案】“反自由化”
5.二战后日本电影重见曙光,这一时期由两部电影代表了新转折,它们分别是木下惠介的《_____》和黑泽明的《_____》。

【答案】《大曾根家的早晨》和黑泽明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
6.50年代战后,日本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_____,这一时期还有_____、小津安二郎等。

【答案】黑泽明;沟口健二
7.50年代后一代导演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小林正树、市川昆、_____等人。

【答案】新藤兼人
8.沟口健二被称为“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1936)和《_____》(1936),《_____》(1952)和《_____》(1954)。

【答案】女性电影大师;《浪华悲歌》;《青楼姐妹》
9.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导演中最能体现其民族风格的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1929)和《_____》(1953)。

【答案】《西鹤一代女》;《近松物语》
10.50年代以表现生活而著称的演员兼导演卡普尔,他最著名的影片有《_____》(1950)。

【答案】《流浪者》
二、名词解释
1.小津安二郎
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生于东京,是日本电影史上最具有民族审美形态风格的大师,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

小津的作品,通常是以描述普通日本家庭之生活琐事,在寻常处刻画日本人之生活面貌和人生苦乐,展现日本现代社会的风俗与人情。

他的电影形式严整完美,内涵丰实周延,成熟地阐释了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影像美学特征。

重要作品有《浮草物语》《东京物语》《秋刀鱼的滋味》等。

2.《东京物语》
答: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

影片《东京物语》讲述一对老夫妇前往东京与其他子女相聚而产生的感情矛盾。

旧家族制度亲子关系面临瓦解,年轻人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无暇顾及敬养老人,老人们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内心充满了惆怅。

本片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反映二战后日本家庭关系中所发生的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手法优雅流畅,细致而质朴。

20世纪70、80年代,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认同。

3.《雁南飞》
答:导演为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也是20世纪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式叙事结构。

1958年摄制的《雁南飞》是其代表作,该片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其中男女主角在黎明前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的恋爱戏回肠荡气。

影片拍摄于苏联文艺解冻时期,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

影片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也为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带来世界性声誉。

三、简答题
1.关于日本电影的民族性。

答:(1)日本早期电影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传统美学的制约,如:直到20年代中期,日本电影中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女性,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由男性来扮演,被称为“女形”。

日本无声时期出现的“弁士”(解说员),这种拒绝电影剪辑的叙事编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无声中最无声的影片。

(2)小津安二郎在日本电影史上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

他在熟悉和掌握了西方电影技巧之后,便在自己的影片中背离了那些体系,而发展了具有民族审美形态的个人风格。

而他那被称作“顽固的自信”的独特风格,使人感到似乎只有小津才能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

(3)小津的作品,通常是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描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爱和夫妻之间的摩擦与和解等等。

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情味。

然而,对于熟悉习俗的日本人却能够从中享受到一种特殊的品味,这种品味渗透着许多属于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体验。

日本人在接受了我们的佛教“禅宗”思想之后,曾把它作为民族的精神核心,符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

日本人强调这其中所具有的“静”(形)和“定”(神),并在日本茶道中作了集中的体现。

(4)小津的影片对于日本生活习俗的表现也是非常准确和细腻的,其中关于人物对话、坐态的安排就很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影片中的人物在日常对话时,要么同坐在酒吧的柜台前,要么跪坐在榻榻咪上,人物总是双方共同面向一个方向,而避免面对面的谈话。

这种人物对
话姿态的处理,也体现着一种民族心理习惯。

(5)小津影片中遵循民族文化、心理的处理方式,在画面构图的视觉形式上形成了极富民族性的特征。

(6)在小津的影片中,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征的形式表现,比如:以既符合日本建筑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的稍稍仰起的视角;以稳定的幽雅、达观的画面构图;以摄影机处于一个聚精会神的倾听者位置拍摄的人物讲话的正面处理;以场景转换时展示叙事空间的过渡镜头;以富有连贯性和视觉节奏感的切换等。

(7)小津始终一贯的形式处理,形成了自己适合于民族审美要求的个人风格。

因此,吸引了日本的电影观众。

同时,这种区别于任何形式系统独特风格,也使得异邦民族感到新奇,并把它作为一种民族电影文化的特殊形式领域接受下来。

小津在近4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共拍摄了约55部影片,为日本民族电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什么是“斯大林神话”?它对苏联电影业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答:1945年至1953年被称为苏联电影荒年期,斯大林将苏联人民二战与卫国战争胜利成果占为己有,变本加厉地推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苏联生产了一大批后来被称为“斯大林神话”的影片,影片中斯大林被塑造成神,歪曲了现实伪造了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苏共中央对电影工作者发动斗争,斯大林甚至亲自过问影片创作,压制了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电影创作遭到严重破坏。

1952年苏联电影产量仅5部。

3.1956年苏共开始了全面的“非斯大林化”过程,这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表现的?导演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文化运动的?
答:“非斯大林化”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如丘赫莱依在《晴朗的天空》中“斯大林死了”的台词与冰块破裂镜头的组接,具有象征意义。

苏联电影在这一时期并没有直接揭露的作品出现,时代的变迁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对人物的刻化上。

老一代导演们纷纷投入创作,还出现了一些探索性影片。

另外,解冻期间电影界还涌现了一大批青年人,在以后20年成为了苏联电影改革的中坚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