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不良债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Word版

金融不良债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Word版

金融不良债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王富博辽宁师范大学都星羽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纠纷是近年来商事审判实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涉国有资产保护、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备受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下笔者对当前在审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纠纷是近年来商事审判实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涉国有资产保护、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备受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又因此类案件矛盾尖锐,成因复杂,政策性强,而相关法律法规却不完善,所以它又是商事审判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统一法律适用和裁量标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妥善公正审理好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保障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4月3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纪要》以司法政策的形式对审理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应遵循的原则、案件的受理、债权转让生效条件的法律适用和自行约定的效力等12个主要问题作出了规定,是全国各级法院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复杂性,而《纪要》的出台又有特殊的背景,故其不可能将审判实践中所有的问题均囊括其中一揽子解决,对于《纪要》未涉及而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尚需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纪要》的精神原则,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的途径。

以下笔者对当前在审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纪要》的适用范围问题《纪要》的适用范围是审判实践中首先要廓清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是正确适用《纪要》的前提。

《纪要》第12条规定,其内容和精神“仅适用于在《纪要》发布之后尚在一审或者二审阶段的涉及最初转让方为国有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形成的相关案件。

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纪要》。

”对这一规定应从时间范围和对象范围两个维度上进行把握。

从时间上看,《纪要》适用于在其发布之后尚在一、二审阶段尚未终审的案件,当然应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1999年至2000年和2004年至2005年两次大规模剥离不良债权以后发生的不良债权转让案件。

从对象上看,《纪要》所调整的是以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为最初转让方的不良债权转让案件。

但这是从转让人角度作出的规定,实际上,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纪要》的很多规定都是以国有企业债务人为规范对象的,这是否意味着《纪要》对债务人也有特殊的限制?涉及非国有企业债务人的此类案件是否能够适用《纪要》?《纪要》本身并未明确,实践中也存在不同认识。

毋庸讳言,《纪要》对于案件的受理、诉权的行使、撤销权的主张、利息的计算等重要问题的规定均是以国有企业债务人为调整对象的,《纪要》的权威解释也认为,“《纪要》所谓债务人系指国有企业债务人,原则上不适用于债务人或担保人为非国有企业的此类纠纷。

”从《纪要》所秉承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平衡保护国企职工债权和金融债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和理念看,以国有企业债务人为制定规范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将涉及非国有企业债务人的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一并纳入《纪要》的适用范围统一调整和规制,并不违背《纪要》的价值取向,相反,会更有利于《纪要》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

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第一,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形式的特殊性使得实践中对于区分债务人的所有制性质并采取不同的处理规范难以操作。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不良债权时,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将多笔不良债权搭配组合,打成资产包整体转让。

资产包中往往既有国有企业债务人,也有非国有企业债务人。

由于资产包转让采取整体报价、整包交易形式,这使得资产包中的多笔债权已经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发生纠纷时,无法再依据债务人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将其拆分处理并适用不同的裁判规则。

第二,将涉及非国有企业债务人的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纠纷纳入《纪要》的调整范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客观要求。

《纪要》制定的直接动因是防止金融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是《纪要》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不良债权转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不仅发生在债务人为国有企业时,而且大量产生于不良债权转让的定价、评估、拍卖、招投标等转让环节之中,而这些转让环节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与债务人的所有制性质并无必然联系。

为堵塞漏洞,人民法院在审理不良债权转让案件过程中,要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着重审查并矫正转让过程以及其中出现的不公平情形。

《纪要》作为人民法院审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基本司法政策依据,当然不应将债务人为非国有企业但却同样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上述情形排除在其调整范围之外。

因此,根据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的方法,笔者认为宜将《纪要》的适用对象作扩张解释,将涉及非国有企业债务人的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统一纳入《纪要》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以增强其适用性,为人民法院充分而适当地履行职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或个人转让不良债权的效力问题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金融不良债权一般采取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令或主导下,先将不良债权整体剥离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进行处置的形式。

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国有商业银行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即将不良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情况。

此时,对转让行为的效力如何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30日银办函[2001]648号《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规定:“金融业是一种特许行业,金融债权的转让在受让对象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放贷收息(含罚息)是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

因此,由贷款而形成的债权及其他权利只能在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转让。

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企业。

”上述规定表明,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擅自转让不良债权给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是持严厉禁止态度的。

虽然上述规定只是部门规范性文件,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及合同法解释(一)第4条的规定,尚不能以此为据直接否定转让合同的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这种违反主管部门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恣意泛滥。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产业,金融秩序关涉国民经济的整体秩序,金融安全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安全,因此国家对金融业实行特许经营并严格监管。

虽然从个案角度看,个别国有商业银行违规擅自向非金融机构和个。

人转让不良债权可能未必会损害自身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全价转让的情形下可能对银行还有利,但从全局看,如果不对这种违规操作行为予以制止,而是任其游离于监管之外,必然会扰乱金融业的经营秩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因此,对此种情形应参照合同法解释(一)第9条的规定认定转让行为未生效。

但对于经过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将不良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的,人民法院应确认转让行为的效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法律、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向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转让不良债权没有禁止性规定,亦无特殊的批准程序限制,是否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不应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

商业银行转让不良债权属于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并非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发放贷款的经营性活动,受让主体也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无须具备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资质。

只要商业银行转让不良债权采用了拍卖等公开形式,转让价格公允,人民法院即应依法予以保护。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意见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立论角度不同,实质上是国家强制和交易自由之间的权衡和选择问题。

在当前法律、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向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转让不良债权没有禁止性规定和特殊程序限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对此类转让行为的效力认定应着重考虑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意见,以更好地发挥审判工作的职能作用。

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和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对外转让不良债权的监管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宽松和灵活,限制越来越少。

人民法院在认定此类转让行为的效力时也应与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的这种变化相适应。

如果能够证明转让行为遵循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转让价格也比较公允,人民法院即应依法予以保护,而不应仅以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为由轻易否定转让行为的效力。

三、关于转让未经外部评估的不良债权是否应认定为无效的问题《纪要》第6条规定的不良债权转让无效事由之一为:“根据有关规定应经合法、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但未经评估的”。

实践中,有人据此主张凡未经外部评估的不良债权转让均属无效。

笔者认为,这是对该条规定的误解,也与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要求不相符。

资产处置中外部评估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入适格的专业机构,以使转让人相对客观公允地确定不良债权的价值,作为转让不良债权的定价参考或底价。

但在通过招标或拍卖等市场化竟价方式转让不良债权的情况下,不良债权的实际转让价格一般并不由评估价格所决定,其最终取决于受让人判定并愿意接受的价格。

因此,不良债权转让中外部评估只是发现不良债权价值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的方式,对外部评估的作用不可过分夸大甚至绝对化。

正是基于此,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财金[2004]41号)第十四条规定:“资产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根据每一个资产处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公正合理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确定是否评估和具体评估方式。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财金[2008]85号)第十八条规定:“资产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根据每一个资产处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公正合理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效率原则确定是否评估和具体评估方式。

资产公司对债权资产进行处置时,可由外部独立评估机构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或采取尽职调查、内部估值方式确定资产价值,不需向财政部办理资产评估的备案手续。

”综上,人民法院在审理未经外部评估的不良债权转让案件时,应对未经外部评估的原因进行审查,对外部评估的必要性及未经外部评估是否影响到不良债权处置的公正合理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考量。

只有在查明确有外部评估的必要性,而未经外部评估又无合理原因的情况下,才应判定该转让行为无效。

否则,未经外部评估并不能作为认定不良债权转让行为无效的充分条件。

四、关于受让人受让虚假债权的救济问题虚假债权是指根本不存在或虽曾存在,但在转让时已经消灭的债权。

虚假债权不同于因发生商业风险而无法实现的债权。

虽然从经济效果上看,受让人受让虚假债权与无法实现的债权并无二致,但二者在主观过错的认定和不利后果的承担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鉴于金融不良债权的不良特性,受让人在交易之时就面临债权可能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的商业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