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重点分析与预测一、绪论(第一单元侧重选择题)1.哲学的产生2.哲学的作用(不等于哲学的任务)(1)总体(2)宏观(3)微观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4哲学含义的理解(1)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本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特点: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产生: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两个划分标准)(2)为什么6.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进步性与局限性(2)唯心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主观(目意感经心)、客观(上帝理念绝)(3)注意A克服庸俗化理解B理解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区别与联系C理解二元论注:把握常考人物观点、派别7.马哲(了解)二、唯物论(第四、五课)1.物质概念理解(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存在的不同);可知性(2)区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3)区分哲学上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2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总结:A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关系9.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三、认识论(第六课)哲学知识重点分析与预测(唯物辩证法也即思想方法)一、联系观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也是与形而上学分歧之一。
2.含义注:哲学上的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特点及各自方法论(1)普遍性:注: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某事物是否与他事物有联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客观性:根本原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
要注重理解并应用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多样性和条件性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区别、联系与方法论(应用时可根据材料答相应原理对应相应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含义、特征、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和方法论。
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
这里指具有共性方面,但系统和要素中的层次性原则在整体和部分中就没有。
二、发展观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也是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
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表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注: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绝不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
其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新旧事物的含义(2)划分标准3.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注: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识记。
注:A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替旧,不能说是彻底全盘否定。
B事物发展方向前进上升是指总趋势,非某一阶段时间,在某点上可能是停滞或倒退,这正体现了曲折性C趋势不等于途径,前者指前进上升,后者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1)区别A含义B状态C呈现状态D结果E地位(2)联系A B C 注:A质变不等于发展B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界限,即度,是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
C说质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是说质变能促进事物的民展。
D循环往复是指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量变和质变E反对否认量变或质变的形而上学两种表现形式。
6.内外因辩证关系(发展的原因)见综合探究,了解即可三、矛盾观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为什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比较(见综合探究)3.联系、发展与矛盾三者关系(可用图示说明)4.矛盾含义及方法论注:A不能认为矛盾只是事物内部,还有事物之间,这里事物指统一体。
这表明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内部即矛盾是事物固有的,表明矛盾的客观性,不能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C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D要区分哲学上矛盾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哲学上斗争不等于政治用语斗争,是共性与个性关系。
5.矛盾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其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区别与联系(要理解透)注:同一性特点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争性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矛盾的特点一: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及方法论:其特点是同类事物的共性。
注:事事有矛盾:A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B尚未认识的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C不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不存在;时时有矛盾:A事物发展过程不存在无矛盾状态B 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7.矛盾的特点二:矛盾的特殊性及方法论、指导意义:其特点是每一个事物的个性。
(答题要看材料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B重要性及地位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关系即区别与联系。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区别A含义B特点C方法论(2)联系A联结B转化注: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区别A含义B地位C作用D方法论(2)联系注:A首先解决的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B不能认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C复杂事物才有主次矛盾,简单事物只有主次方面。
10.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区别A含义B地位C作用D方法论(2)联系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而非完全是。
11.理解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见学案表格)注:记住区分常用语及要求。
12.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区别与联系14.总结:矛盾的观点内容和矛盾分析法内容(自己可逐个列出,形成体系)四、创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1.辩证的否定观及方法论(1)含义(2)特点(3)实质(4)方法论(5)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区别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方法论(1)依据(2)含义(3)与创新意识的关系(4)方法论3.创新与社会进步(创新的作用)A B C4.总结: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基本要求、作用特别提示:平时要注意诗句、格言的分析、应用和积累。
做题时一要注意答题必须要审好设问,用什么观点解答,角度是什么;二要加强对材料整体、分句和中心词的分析,提出有效信息;三要遵循原理加方法论加材料分析原则;四要规范答题,注重分段、分层,书写认真仔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自己动脑、动手):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主观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选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补充: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7.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