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察机关检察规章制度与实务

检察机关检察规章制度与实务

课程内容(重点)第一部分为检察制度基础理论。

该部分着重介绍检察的概念;西方与我国检察制度的产生与进展;我国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任务、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设置、内设机构和检察官制度;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

第二部分为检察实务。

该部分着重就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办理的几种要紧业务进行介绍和讲解,具体涉及直同意理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审查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刑事抗诉;刑事监督;民事、行政监督。

第一章一、检察的概念在我国,“检察”一词差不多成为表述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活动的专用概念。

“检察”,是指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和经济案件立案侦查、起诉,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审判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的活动。

简言之,检察,即法律监督。

3、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特色第一、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下与政府、法院并行的国家机关,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

第二、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履行公诉、职务犯罪侦查和诉讼监督等职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第三、检察机关实行检察院负责制,在系统内实行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体制。

第四、坚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与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原则。

四、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和任务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法律监督的涵义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司法等国家法制运作环节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

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法制全部运作过程的合法性作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

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特征:第一、国家性,即法律监督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授权人民检察院行使的。

它意味着法律监督是一种法定职责,是权力与责任的结合;同时,它渊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是国家监督权的组成部分。

第二、专门性,即法律监督权由人民检察院专门行使,人民检察院以法律监督为专职专责。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家权力机关享有一定的监督权,然而它的要紧职责是行使国家立法权;行政监察部门是专门行使监督权的机关,然而它监督的范围局限于政纪的执行情况,而且从属于各级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只有检察机关是专门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并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国家机关。

第三、规范性,即法律监督的对象、范围、程序、手段等均由法律规定。

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必须以事实为依照、以法律为准绳。

合法性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差不多标准,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则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所要实现的差不多目标。

第四、程序性,即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同时监督的效力也要紧是启动相应的司法程序。

法律监督职能中除了微小一部分消极处分权(如撤案、不起诉等)以外,一般不具有实体性的处分权,更没有行政处分权和司法裁决权。

正是因为法律监督职能的这种程序审查和程序启动功能,使它与国家的其他职能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关系,而且这种监督制约关系不具有凌驾于行政、审判等国家职能之上的可能性。

第五、强制性,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法律效力,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依法作出的决定或采取的法律措施是严肃的执法活动,必须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些特点表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独特的性质,是其他形式的监督不能替代的。

2、人民检察院的地位:又称人民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指宪法和法律确立的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检察院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表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只对宪法和法律负责,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法律监督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它依法同意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而不附属于其他国家机关。

3、人民检察院的任务第一、通过行使检察权,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通过行使检察权,保障社会主义的国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爱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积极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侵犯财产的犯罪进行斗争。

第三、通过行使检察权,爱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四、通过行使检察权,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五、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是指法律给予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项权力的总和,各项具体职权统称为检察权。

人民检察院享有下列各项权力:1、刑事案件侦查权2、批准和决定逮捕权3、公诉权4、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权5、刑事审判监督权6、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7、民事审判监督权8、行政诉讼监督权9、司法解释权能够概括为三个方面:对直同意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检察机关还有其他方面的职权,如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劳动教养活动的监督、对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以及法律给予检察机关的其他监督职权。

六、人民检察院的设置、内设机构和检察官1、人民检察院的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地点各级人民检察院:(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省辖市人民检察院;(3)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此外,省级人民检察院和县级人民检察院派出机构。

专门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3、检察官(1)检察官的概念:在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具有法律职务,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地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助理检察员。

七、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1、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

2、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原则3、依法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原则4、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5、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6、以事实为依照,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7、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

8、检务公开原则9、加强内部制约、规范业务工作原则第二章1、立案的条件第一、事实条件,即认为有犯罪事实;第二、法律条件,即这种事实是被认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

立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正确理解立案的意义。

立案的本质在于它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不是结案。

不能把立案条件人为地提高。

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具有充足的犯罪证据,则是侦查时期的任务,而不是立案时期的任务,更不是立案时期需要得出的结论。

(2)在分析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要排除法律明确规定得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2、立案标准立案标准是对立案条件的具体化,是检察院立案工作的差不多规范,是检察院立案时应当掌握的条件。

应当注意:立案标准仅仅是人民检察院对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行为或结果要达到的程度的描述,不等于犯罪构成本身;只符合立案标准的规定,尚不具备犯罪构成的其他条件,不能立案;只具备犯罪构成的条件,尚达不到立案标准的,也不能立案;立案标准参照了刑法的量刑起点,但不等于量刑起点;立案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立案程序(1)发觉犯罪线索(2)同意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3)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审查立案前审查要十分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作到“八要”:一要严格审批制度,要案线索和重大线索的审查,必须报经检察长或主管检察长批准。

二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四处撒网。

要优先审查和补充调查那些直接阻碍立案决定与否的关键性问题。

三要通过“四集中”(集中力量、集中人员、集中时刻、集中问题)及时提取、固定和保全证据。

四要注意保密,尽可能不让被控告、举报的人明白。

五要注意爱护被审查人员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

六要制定周密的审查打算,作到心中有数。

七要注意掌握好“度”,防止以审查代替侦查。

八要依法进行,不能使用强制措施,也不能使用法定的侦查措施。

三、侦查(大题:论述侦查业务)(一)制定侦查方案1、分析推断案情分析推断案情的总体要求是:(1)要从实际动身,以掌握的案件材料为依据;(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3)要多侧面、全方位,形成立体思维网络,掌握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通过分析推断案情要达到:(1)判明案件的性质。

要紧是进一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存在,有无诬告的可能性;(2)对犯罪嫌疑线索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问题的大小、轻重、主次、性质、难易程度及侦查方案、措施,做到心中有数;(3)推断案件的时刻、地点、靖国、方式、动机,初步勾画出案件的概貌;(4)了解犯罪嫌疑人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家庭经济状况、个人爱好、社会交往、个性特点等;(5)熟悉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政策、行业特点。

2、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侦查范围是指需要查明的问题、对象以及证明案件事实证据存在的时刻、空间、存在方式等。

案件的侦察范围确定在什么样的时刻、人员、对象之中,从什么人、什么问题上优先突破,这是侦查突破的关键。

侦查范围确定之后,就需要确定侦查方向,也确实是确定侦查案件的性质、侦查的要紧任务。

侦查方向决定着侦查工作的成败。

司法实践表明:性质不同的案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犯罪构成,侦查工作所需要解决的任务不同,因此侦查方向也就不同。

因此,侦查方向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作局部调整,是正常的现象。

这就需要及时把握这种变化,调整侦查方向。

3、选择侦查突破口一般而言,选择突破口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是犯罪嫌疑人在认识方面和作案活动方面的薄弱环节,心理防线较为薄弱,比较容易突破;(2)必须是侦查该案的关键性问题,突破后查证其他问题;(3)在诸多问题中被选定为突破口的鼻祖是占有材料和证据较多,便于运用策略,寻机突破的问题。

4、制定侦查方案(二)侦查的方法和策略1、讯问犯罪嫌疑人2、询问证人3、勘验、检查4、侦查实验5、搜查6、扣押物证、书证、视听资料7、扣押邮件、电报8、查询、冻结存款、汇款9、鉴定 10、辨认(三)强制措施1、概念2、特征3、差不多原则——准确、及时、依法4、种类及差不多规范(四)侦查终结1、概念及性质3、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处理意见——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犯罪是清晰、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

——侦查终结、移送不起诉:犯罪是清晰、证据确实充分、但犯罪情节轻微依照法律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予刑罚。

——终止侦查、撤销案件:不允方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

新形势下的检察侦查工作特点1、侦查重心前移,从以讯问犯罪嫌疑人猎取口供为主,转为秘密调查,全面调取证据;2、侦查方法特不是讯问方法要从偏重于强攻硬取和打疲劳战,转为运用谋略和科技手段猎取证据;3、侦查决策从无风险决策转为风险决策;侦查讯问的特点与技巧特点:讯问地位重要,讯问难度大;讯问对象反侦查能力强,不易突破;讯问对象易翻供,易反复;相关佐证少,诡诈技巧不易施展技巧:重视外围调查,重视其它证据的收集重视发觉证人,猎取证人证言;重视书证的收集;重视刑事科学技术的使用(文书检验、笔迹鉴定、司法会计鉴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