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作业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D )A.《王风·君子于役》 B.《陈风·月出》C.《秦风·蒹葭》D.《小雅·采薇》2、《左传》是一部( B )史书A. 国别体B.编年体C.纪传体D.纪传体兼编年体3、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不包括( A )A.《庄子》B.《荀子》C.《韩非子》D.《吕氏春秋》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意思是( A )A.遭遇忧愁B.离别的忧愁C.楚国曲名D.抒发忧愁之情5、《归田赋》的作者是( C )A.枚乘B.扬雄C.张衡D.蔡邕6、《汉书》比《史记》减少的体裁是(B )A.本纪B.世家C.书D.表7、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D )A.《十五从军征》B.《战城南》C.《陌上桑》D.《孔雀东南飞》8、《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 D )A.西汉前期B.西汉末年C.东汉前期D.东汉末年9、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 C )A.孔融B.曹植C.王粲D.刘桢10、《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A )A.阮籍B.嵇康C.刘伶D.陶渊明11、左思的诗歌代表作是( B )A.《咏怀》B.《咏史》C.《游仙诗》D.《拟行路难》12、玄言诗主要产生于( C )时期A.正始B.西晋C.东晋D.南朝13、被钟嵘评价为“才秀人微”的作家是( B )A.孙绰B.鲍照C.江淹D.吴均14、下列赋中不属于庾信作品的是( C )A.《春赋》B.《小园赋》C.《别赋》D.《哀江南赋》15、《搜神记》的作者是( D )A.张华B.刘义庆C.任昉D.干宝主观题部分: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答: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
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
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2、简述汉代散体大赋的形式特点。
答:(1)散体大赋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辞藻丰富华美。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
(4)赋的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的发现。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1、分析《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答:(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
《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
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
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
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
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
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3)形散而神不散。
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
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
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
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
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
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
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
(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2、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并说明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答:(1)项羽的形象分析:项羽的骁勇善战、目光短浅、矛盾性格,再现了项羽这一具有崇高悲剧美的英雄人物形象。
项羽在他短暂的生命当中, 在他仅仅七年的戎马生涯中, 他既表现出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武将风范, 又难掩他目光短浅的政治低能。
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千百年来, 他的传奇故事也曾引起无数世人感慨遗憾。
①、骁勇善战,有勇有谋项羽是名将项燕的后代, 从小就秉承了尚武的习气。
综观项羽一生, 他二十四岁起兵反秦,虽只有七年就自刎而亡,却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次战争, 《史记》中的项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而且善于用兵。
他成功推翻暴秦统治。
他的勇猛善战、目无强秦的气魄、正确无误的战略部署, 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项羽不失时机地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果然大获全胜,也从此确立了诸侯霸主的地位。
项羽的骁勇善战和战略家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②眼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如前所述, 项羽是一位天生的勇猛战将, 他可以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但他却没有一统天下的王者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悲剧结果下了注脚。
他虽然在反秦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但他并没有称霸天下的政治野心。
而刘邦入关后却“约法三章”,并实行一系列安抚政策, 深受百姓欢迎, “得民心者得的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 这是历史上千古以来的教训, 项羽却没有这种意识, 不能不让人感慨。
由此可见, 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缺乏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不能运筹帷幄。
他自称霸王, 分封诸侯也违背了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愿望,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他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③性格使然,悲剧英雄之命运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2)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透过司马迁的描写,可以发现项羽个性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他重情重义,所以他欣赏樊哙这样子的壮士,却因一时妇人之仁而错失杀刘邦的良机;他骁勇善战,却忽略团队精神,或许是因为他先天上对于武术的天份让他睥睨天下,目空一切,因此造成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难和他人共事.不善于用人,又听信谗言,。
少了智囊团在身边的项羽,对于称霸后的局势无法掌握,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他只想当霸王却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他的政治思考还停留在一个传统的观念里,他分封诸侯,却没有完善的规划,造成诸侯叛变,让刘邦有机可趁,终于将自己陷入绝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