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国内外资金管理研究的现状-精品

最新 国内外资金管理研究的现状-精品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物流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困境探究【第一章】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析导论【第二章】国内外资金管理研究的现状【第三章】J·H 物流集团资金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4.1】选择企业最适合的资金管理模式【4.2】与管理模式相对应的配套管理机制【结论/】物流企业资金管理机制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二章文献回顾一直以来资金集中管理都是全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学者在资金以及模式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

第一节国外研究现状一、资金管理研究发展阶段资金集中管理最早起源于国外,并且经历和发展了较长时间,实践得出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目前已较为成熟,国外相关资金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大致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启蒙阶段:从 19 世纪末发展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个阶段随着工业革命成功,企业规模开始逐步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当时资金管理的重点是筹集资金,资金管理的目标是资金成本最低化,而且从初期注重企业的内部经营、逐步向加强内部资金的控制方向发展。

这个阶段只是资金管理的思想启蒙,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未涉及资金运用及资金管理方式。

第二、理论阶段:从 20 世纪 40 年代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之间,资金控制的理论逐步形成,资金管理和控制只是纳入了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并没有切实将理论和企业集团的实际发展结合起来。

第三、理论与实践应用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随着世界经济迅速的发展,国外一些企业集团逐步发展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并积累了一些资金管理的实际经验。

这个时期,经过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资金管理方式上集权和分权的研究,以及资金管理的控制方式方面。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内部控制理论、委托代理及交易成本理论、内部资本市场和优序融资理论等。

这些理论又推动了资金集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资金管理已经逐步发展为集团总部控制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的重要管理内容。

二、理论回顾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自从诺泊特·维纳(1984)①年出版了着名的《控制论》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在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所渗透。

最早提出在企业管理中要进行管理控制的是法国学者法约尔②,在他看来控制是管理的五大要素中的最后一种,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符合已经制定的计划,是否与下达的指示相符,以便发现、改正及防止错误”.按照上面的阐述,控制是与企业利益目标相联系的,资金集中控制也是实现企业集团利益目标的重要方式。

(二)委托代理理论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 Ross (1973)③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指出:“如果当事的双方,其中代理一方代表受托方的利益进行了决策,也就意味着双方之间构成了代理关系。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西方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最为深入,且理论体系也是最为完备的理论,该理论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一理论持有的观点是:企业是由构成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外部的债权人、关联交易商、内部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等)组成的共同组织,是这些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连接。

当公司只有很小的经营规模时,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可以保持相对统一,公司的经营活动都可以由所有者进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并不会发生分离。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公司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生产就会变得越来越专业,生产过程中要进行内部组织与协调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司出现了两权分离,从而产生了委托人关心的成本问题与代理人关心的代理收益问题相互矛盾。

在双方都无法了解到对方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代理过程中还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导致委托人的代理成本增加。

出资者为了防止代理成本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对子公司采取一系列管理策略,减少所需要的成本,以保持两者利益上的一致性。

(三)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科斯(1937)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制度中提及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由于存在外部环境和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交易的费用提升,为了节约该成本,企业内部出现代替市场的机制,一种新的形式应运而生。

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将交易内部化,即用企业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这就是科斯①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及企业扩展的边界。

但当企业规模过大时,管理协调成本过高,企业将一部分业务拆分或外包出去,通过内部市场或外部市场交易来调节。

如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建立内部市场交易,它们的出现就是此理论基础表现。

(四)内部资本市场理论Williamson,O.E.(1975)②把集团下属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进行资金竞争的现象称为内部资本市场。

Peyerand Shivdasani 学者(2001)③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分公司之间实现资金分配的一种制度。

从内部资本市场来看,总部主要还是借助于权力或权威、等级制度以及价格机制等实现内部资源的调配。

Khannad 等学者(1997)④指出:因为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对市场机制进行模仿,企业集团可以从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利用集团总部对内部市场的的控制权,一个成员企业的资产可用于为另一个成员企业进行融资。

Lins, K.V(2003)⑤学者指出:在内部资本市场中,高现金流、投资机会不足的企业可以给低现金流、但有较好投资机会的企业进行融资。

Gertner 等人(1994)⑥指出:内部与外部资本市场两种融资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出资者(集团总部)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拥有所有权;而外部资本市场的出资者则不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前者具有剩余索取权,而后者不具备。

这导致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在企业的信息传递、监督与激励等方面产生不同效果。

(五)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放宽 MM 理论①完全信息的假定,同时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认为权益融资可能会把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传递开来,而且外部融资需要多支付成本,内部资金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企业的融资一般会按照内部资金融资、债务融资最后选择权益融资的顺序进行。

Majluf 等学者(1984)②指出,公司筹资就是按照资金使用成本的顺序来“啄食”的,交易成本、契约成本及信息成本等各类因素直接造成了企业内部筹资成本小于外部筹资,而在外部筹资中债务成本又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此企业的筹资行为是先选择内部资金融资,当内部资金不足时转向外部融资。

综上,国外的资金管理研究起步较早,目前的理论研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国外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在资金发展的第一阶段,国外的集团基本上采用各分公司、子公司对各自的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负责,是属于完全独立分权模式,集团只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及事后的。

随着普及国外的企业集团加强了对新的资金管理理论的引入。

在八十年代,各大型集团公司开始建立资金管理中心,从而对其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和市场风险控制。

目前,在大型跨国公司当中,都已经完善了资金集中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内部结算、现金余额集中以及帐户余额管理等几个组织手段来控制内部资金。

现金池业务是最早在大型的跨国公司中应用的一种新型的资金管理模式。

它采用几种不同的功能来进行资金管理,如现金账户、净额交易、电子数据互换系统等。

通过银行对资金的归集,使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资金流动,使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内部资源。

以 GE 为例:1999 年中期,GE 根据集团内不同业务的分布,分别设立了美洲和欧亚 2 个区域的财务管理中心。

发展到目前为止 GE 近千个企业在全世界各地有 82 个现金池(其中中国有一个),GE 在全世界使用 19 种货币,在830 个银行开 17000 个账户。

82 个现金池归 GE 公司财务部统一运作。

在中国,GE 通过中国建设银行,采用委托贷款的模式,对 50 多个企业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的现金管理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全球资金的管理在不断朝着扩大对股东价值的关注,对集团的资金进行全球的保值,进一步深化银企关系等方面发展。

全球现金管理发展的进程如下表2.1,目前国内领先的银行还处在发展期的后阶段,国外领先银行普遍进入了成熟期。

第二节国内研究的现状我国资金集中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等方面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资金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的资金配置权如何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或者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分配的模式。

集团选择资金管理模式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在集中管理模式方面孙静芹等学者(2004)按照组织结构和集权与分权的程度把企业集团的资金控制模式进行了划分,具体有如下几种模式: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内部银行模式等。

王玲等学者(2004)按照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及各行业资金运行规律的不同,将资金管理划分为“现金池、集中监控、预算驱动拨款”三种模式。

毛仲玖(2005)则将资金管理模式分为“内部银行、财务结算中心、财务公司”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与职责。

王之君(2006)则是以组织形式为切入点,把资金管理模式划分为“集团结算中心、收支两条线”.纪培锋(2006)等学者指出,根据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法律地位的差异,为规避法律风险,要对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进行区分,并分别选择各自的资金管理模式。

刘戬(2006)等学者指出,按照权利分配情况来分析,企业对内部资金的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集权管理,第二种是分权管理。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报账中心、结算中心、内部银行以及财务公司都等多形式并存现象,其次它们一般都归属于资金的集中管理下。

此外,对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方式,直线职能制度的企业一般都是采用集权管理模式,一般都是通过报账中心作为主要的形式。

控股分公司的企业一般都采用一种松散的合体制度,相当于每一个子公司都有一定的联合体,各个子公司都有一定的权利,总公司对子公司并没有绝对的管理权。

事业部制度的企业内部一般都是采用两种管理模式,集权和分权。

一般企业的发展都会经过 4 个时期,初始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调整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企业所处的风险阶段有所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财务状况实力也会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时期来进行对管理模式的应用,当企业属于初始时期时,企业可以采取集权模式,以报账中心作为核心;当处于发展时期时,企业可以根据需求采用分权模式,以结算中心为核心;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可以采取分权和以财务公司作为核心的多元化模式发展,所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合理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