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吕蒙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
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
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
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
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
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截击曹操,逼曹败走华容道。
吕蒙幼年因家贫未能就学,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称之为“阿蒙”。
吕蒙在戎马征战中发奋勤读,持之以恒,后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识渊博闻名。
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有国士之量。
长期的读书与征战使吕蒙智勇双全。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率军围攻合肥,久攻不下,形成吴军与曹军隔江对峙。
吕蒙思及曹军善陆战,吴军善水战,江北无险可守,建议孙权在江北濡须(今无为县境)修筑坞堡,以防曹军突袭。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在以后魏吴交战中,吴军以坞堡据险而守,每每使曹军受挫而还,东吴无虞。
建安二十二年(217),吕蒙率吴军镇守汉上。
时刘备大将关羽守荆州。
荆州乃东吴西向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为使东吴战略得逞,吕蒙定计谋取荆州。
他诈称自己身患重病,让无甚名气的陆逊代己之职,并让陆逊对关羽大加赞扬。
关羽果然上当,以为陆逊年轻无谋,不足为虑,遂率军攻魏,荆州空虚,吕蒙得知调虎离山之计成功,便趁机率水军逆江而进。
他令各船水手穿白衣扮作商人,船内尽伏精兵。
由于关羽重兵离去,留下的守军放松戒备,公安、南郡等地被吴军逐一偷袭占领而关羽不知。
最后,吴军一举袭占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与其子关平被吴军擒杀。
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吕蒙声威显极。
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并封孱陵侯。
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
吕蒙传载于《三国志》。
焦千之焦千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强,汝阴椒陂(今阜南县焦陂镇)人,北宋官员。
焦千之自幼勤奋好学,为人厚道,乐于助贫。
年轻时成为地方上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焦千之投其门下,受到欧阳修赏识。
吕公著为颍州通判,聘焦千之为家庭塾师,教其诸子。
焦千之“为人严教方正”,吕诸子长进很快,后吕公著进京任御史中丞,盛情邀焦千之随之同往。
欧阳修写《送焦于之秀才》一诗相赠,诗云:“焦生独立士,势利不可恐。
谁言一身穷,自待九鼎重。
有能揭之行,可”谓仁者勇,吕侯相家子,德义胜华宠。
”焦千之虽德才兼备,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却使他屡试不第。
直到英宗治平年间,由于欧阳修、赵概的关照,焦千之才得以出任浙江乐清县令。
神宗熙宁三年(1070),吕公著知颍州,极力推荐焦千之。
焦于之被授予秘书省校理,迁殿中丞,知无锡州。
焦千之官居高位,仍一身素洁,勤于政事,尽心尽力为地方办了不少有益的事,受到民众称颂。
焦千之老年归里,两袖清风,竟无居所,幸得学生吕希纯资助,才在颍州城南建房定居。
所建居所,人称“焦馆”,焦千之终老于此。
明正德《颍州志》载有焦千之传。
张鹤鸣张鹤鸣(1551—1635),字元平,号达野,颍州(今阜南县柴集区天棚集)人,明朝官员。
张鹤鸣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授山东历城知县,不久即擢为南京兵部主事,又调陕西右参政,晋升右金都御史,可谓官运亨通。
张鹤鸣在朝为官,效忠明王朝。
他在巡抚贵州时,镇压苗民起义,因功于天启元年(1621)官居兵部尚书。
其政治野心随官职升高而膨胀,积极参与朝中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
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与守将熊廷弼矛盾尖锐,张鹤鸣听从王化贞,使王、熊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东北边防大乱。
天启二年(1622),王化贞于大敌当前弃城逃跑,张鹤鸣反诬熊廷弼罪责,杀熊廷弼并传首九边。
此后,他做贼心虚,假病告归。
四年后,张鹤鸣又与奸臣魏忠贤勾结,出任南京工部尚书,以权谋利。
次年,恩宗即位,魏忠贤败露自缢身亡,张鹤鸣受劾被罢官,归颍后于颍州西湖大置房产田园,过着富翁生活。
崇这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义军攻颍州,张鹤鸣组织地主武装,负隅顽抗。
义军攻进颍州,张鹤鸣与其胞弟张鹤腾同被义军处决,双双成为明王朝的殉葬者。
《明史》载有张鹤鸣传。
张鹤腾张鹤腾(1555—1635),字无翰,号凤达,张鹤鸣之胞弟,明朝官员。
张鹤腾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授山东潞城县令,旋调任榆次县令。
其时,潞城、榆次两县均发生饥荒,张鹤腾救济灾民,煮粥散发,投药治疗病者,施棺予死者,收弃婴于县衙两庑。
令老妇抚养,颇受当地民众称颂。
张鹤腾后升任刑部主事,又调任户部广西典事。
他清查大仓银库,革除积弊,岁得万金,全数上缴。
因绩被提升为郎中,督饷延绥。
后张鹤腾以目疾告归,寓居颍州。
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农民义军攻颍州,张鹤腾反抗义军,后被义军擒而杀之。
张大赓张大赓(1600—1674),字杨甫,别号实水,颍州(今阜南县柴集区天棚集)人,清代画家。
张大赓乃张鹤鸣第三子,但与张鹤鸣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张鹤鸣热衷于官场政治,而张大度则热心于工诗绘画。
从青年起,张大赓便出游各地,登泰山,走秦陇,跨长江,游湘水,南抵滇黔,饱览祖国壮丽山河,为绘画积累了大量素材。
他的画内容很广,花鸟松石,鱼虫竹泉,无不涉猎,其中尤以山水称著,其山水画又以苍健出名。
张大赓除擅长绘画之外,还工于诗文,著有诗集一卷。
刘体仁刘体仁(1624—1684),字公勇,号蒲庵,颍州薛集刘寨(今阜南县城关镇)人,清代诗人。
刘体仁少时聪颖,“就傅经史,一览成诵”。
他11岁时,其父刘廷传在颍州抵抗李自成农民义军,城破被俘,为义军所杀。
刘体仁效父忠明,青年时曾“往来兵间,为诸大帅策画”,抗清保明。
但他虽有效父之心,却无回天之力,明王朝终于被清王朝灭而代之,刘体仁为此痛心不已。
清顺治十二年(1655),刘体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违心地做了清朝的官。
上任伊始,他不顾同事反对,毅然平反冤案,开释蒙冤者,出乎意料地官升刑部员外郎。
不久,碰上豫省一桩冤案,刘体仁拒绝抚军贿赂,仗侠执义,使冤者得免于难。
在封建社会里,“任侠尚义”的刘体仁官运注定难久,他不久便被调任吏部郎中,总共为官不过3年便辞官归里了。
刘体仁为官3年,“身践华要,名重一时”,“高蹈收荣,长往而不悔”。
他感到自豪和怀念的是在为官期间,“与海内诸名贤为文酒会”,论文赋诗。
“诸名贤”者是指王士帧、汪琬、顾炎武、黄黎洲等文人侠士。
辞官归里后,刘体仁过了一段隐居田园生活。
此后便踏上了出游之路,从秦淮到黄河,从苏门山到华山,或咏诗于名胜庙堂,或作画于山水泉林,创作丰盛,诗画并茂,“凡一笔出,四方人竞传诵之”。
刘体仁除诗画外,还精于鉴别,长于鼓瑟,多才多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刘体仁整60岁。
是年他游至钟离,突患急症,不治而亡。
其遗著有《七颂堂诗集》10卷。
《七颂堂文集》2卷,《识小录》1卷。
刘体仁传载于《清史稿·文苑传》和《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李士林李土林,生年无考,卒于1855年,字文峰,阜阳县方集(今属阜南县)人,清末捻军将领,后降清。
李土林少孤贫,性刚强,见义勇为,屡遭劣绅殴辱,15岁离乡学艺,结识雉河集张乐行(后为捻军领袖)。
25岁李士林归里,以看家护院为名,组织青年乡民学武,为捻军起义作准备,在四方村里甚得拥护。
咸丰元年(1851),洪河、淮河流域水旱连灾,饥荒严重,而地主劣绅囤粮,拒绝借济灾民,百姓生活陷于绝境。
李士林率众对地主劣绅展开扒粮斗争,救济灾民。
地主劣坤勾结官府,实行镇压。
李土林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在方集大巷口筑坛拜将,举旗起义,号为捻军白旗大将军。
是年四月,李士林率义军与清军交战马岗集,义军首战告捷,队伍迅速发展至万人。
咸丰四年(1854)五月,李士林率义军与清军会战滑集,激战数日,清军援兵至,义军退至方集。
七月十四日,李士林率部东进在公立桥与官府团练数千人激战,大败团练,斩团练千总以下大小官员百余人。
接着,李士林义军又在七旗仓迎战朱杏、朱鹤经等部团练,斩朱杏、朱鹤经等团练头目70余人,大获全胜。
连战皆捷,李士林义军声威大振,兵至3万,在柳沟、王化、地城一带休整后,即由乌龙集(今河南省淮滨县城)渡淮西进。
占息县,克罗山,李士林义军一路势如破竹。
十一月,义军进入湖北,人生地疏,补给困难,清军重兵围截,李士林数战失利,遂率部降于清湖广总督杨沛。
降清后,在湖北广济被太平大国英王陈玉成部围歼,李士林负伤被俘。
咸丰五年(1855)六月,李士林因伤口崩发卒于太平军营。
周作雨周作雨(1846—1888),阜阳县柳沟集(今属阜南县)南周小庄人,清朝官员。
周作雨于清咸丰十年(1860)中武举,同治二年(1863)始任清宫廷侍卫,长达15年。
光绪六年(1880)周作雨出任广东军门提督。
光绪十四年(1888),周作雨病卒于任所。
其遗体由夫人丁氏归葬于故里。
1972年,其孙周振芳等将周作雨遗骸葬于小周庄西南河滨。
朱炎昭朱炎昭(1835—1921),字鸿升,号飞仙,阜阳县朱寨(今属阜南县)人,著名塾师、画家。
朱炎昭出身农家,7岁入私塾,9岁丧父,备尝艰苦,勤奋好学。
清咸丰三年(1853)18岁的朱炎昭携母逃难,母亲死于途中,朱炎昭栖身于颍州西湖环翠亭,后流寓太和县,在赵庙当塾师。
不久,朱炎昭北上鹿邑,仍当塾师。
同治三年(1864),30岁的朱炎昭赴淮阳应童子试,因受当地势力排挤而落榜。
其后被鹿邑名儒王祖桐之父收为弟子,下届复考,中秀才。
同治六年(1867),朱炎昭又中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朱炎昭出任郑州学政,在职10余年,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潜心于吟诗绘画书法。
其诗豪放,反映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其画多以石、梅为题材,表达作者不屈不挠的志向;其书法棉里藏针,独具风格。
朱炎昭的诗、画、书法一时名扬郑州,颇受时人钟爱。
朱炎昭辞学政而南游杭州,后北去京津以画为生。
每一画出,显贵豪门乃至日本客商争相求购。
曾为日本人画石,并题诗,诗中有“日国多情偏购画,飞仙石渡海天深”句。
朱炎昭的诗、书、画,世称“三奇”。
朱炎昭虽多才多艺,但在黑暗的旧社会,只落得才艺难展,壮志难酬。
他晚年生活凄凉,寓居太和旧县集,伤心地悲叹“回首青春梦一场”。
以后返归故乡,应聘为中村岗义学教师。
朱炎昭85岁回到朱寨老家,翌年病逝于家中。
其遗著有《蔬香阁诗草》。
倪嗣冲倪嗣冲(1868—1924),原名倪毓枫,字丹忱,阜阳县柴集(今属阜南县)倪新寨人,凶残多变的军阀。
倪嗣冲之父倪淑,以举人任四川开县县令,曾为袁世凯家庭塾师。
倪嗣冲自幼随父在四川读书。
20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五年(1899)投靠袁世凯,因献计镇压山东义和团,被袁世凯任命为山东陵县县令,由此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