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新闻与传媒·2014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内外稿质量初探———以教育部第3批名刊为例刘向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9)【摘要】以入选教育部第3批名刊工程中的8家学报为对象,统计分析2011年和2012年内稿和外稿的基金论文比、篇均被引频次和Web下载率,结果显示专业性学报的外稿略优于内稿,而综合性学报的内稿比外稿的质量好得多。
高校学报长期以来的“窗口”定位及内向性,是造成高校学报内稿比外稿总体质量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校学报内外稿内向性专业化2013年11月,在教育部第三批名刊中期检查汇报会上,《政法论坛》的负责人谈到加强名刊建设的措施时特别强调:一些人指责我们自发率偏高,入选名刊后我们逐渐增大了外稿①比例。
在随后的讨论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负责人却表示:“我们对内外稿的比例并不在意,不管内稿外稿,只要是好稿件就行,有时我们一期杂志中超过一半的文章都是内稿。
”实际上,内外稿的关系如何平衡一直是困扰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问题,被认为是高校学报当前发展面临的“十个两难选择”[1]或“三个矛盾”[2]之一,在期刊界和社会上颇受关注和争议。
例如,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各法学院校和学者的论文发表情况时专门列明了他发文章数(在非本单位主办的法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认为他发的文章更有分量;该网站还对各法学期刊的自发率进行盘点,一些自发率较高的刊物如《政法论坛》在网友中引起激烈争论:许多人认为这些期刊“不够大气”,质疑稿子是怎么发出来的,甚至有人把它们与“自甘堕落,期刊腐败”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自发率与一个刊物的质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中国政法大学本校的师生想在《政法论坛》发表文章也是非常难的”。
而在理论界,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报的内稿不如外稿,内稿过多影响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
有学者认为,内稿为主容易衍生学术不端;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坚持为本校科研教学服务的定位和内向性的办刊机制,导致内稿作者往往降低自我要求,编辑也会降低内稿的准入条件,由此最终导致刊物质量的走低[3]。
也有学者认为,许多高校鼓励本校教师把科研成果发表在校外更高级别的刊物上,高校教师在投稿时也希望自己的成果刊发在校外刊物上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水平,由此形成校内优秀稿件大量外流的局面,投给自己学报的多是外刊退收稿日期:2014-06-09作者简介:刘向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副主编,法学博士,主要研究环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①外稿是指来自刊物主办单位之外的作者的稿件,在此指该学报主办高校校外作者的稿件。
731稿或是求情要发的“职称稿”,这既影响了学报的质量,又刺激了校内大量劣质稿件的产生,因此,刊用外稿对提高学报质量是大有好处的[4]。
此外,少数学者还对高校学报的外稿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例如,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后认为,期刊载文外稿比例越高,其基金产文率和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从单个指标表明其学术质量呈提高的趋势;由此认为只有提高外稿的比例,才能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①。
而有学者对我国17家农业高校学报1991-2000年间的外稿比率和基金论文比率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外稿的基金论文比率低于内稿,说明外稿的总体质量仍不及内稿,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学报的外稿[5]。
在高校文科学报中,内稿与外稿相比质量究竟是好还是差,内稿的多少与期刊的整体质量到底有无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3批名刊为对象进行实证量化分析,以期为正确处理内外稿的关系、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教育部第3批名刊共有12家学报,本文选择其中的8家学报,即2011-2012年内稿比最低的3家学报(《社会》《经济学家》《史学月刊》)、居中的2家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最高的3家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基金论文比、篇均被引频次和web 下载率的统计分析来对比内外稿的质量。
考虑到这些刊物是2011年入选名刊工程的,同时文献发表后被引用和在网络上被下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以各刊2011年和2012年刊发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除了可被引文献量来自历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研制)外,其他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
内稿的认定采用以下办法:在中国知网检索“刊名”为某学报并且“单位”为该学报主办高校(包括使用校名简称如“南京师大”和英文校名的情况)的文献,检索结果中的可被引文献视为内稿。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一)2011-2012年内稿比根据统计,第3批名刊12家学报2011-2012年的内稿比分别是《社会》6.4%、《经济学家》7.96%、《史学月刊》10.89%、《外语教学与研究》13.89%、《政法论坛》23.25%、《清华大学学报》29.38%、《兰州大学学报》30.5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1.67%、《南京师大学报》32.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8.73%、《中山大学学报》55.08%、《四川大学学报》62.66%。
可见,各刊的内稿比差别很大,最高者超过六成的文章都是内稿,其内稿比接近最低者的10倍;总体上,专业性学报的内稿比低于综合性学报的内稿比。
另外,2007-2012年的统计显示,12家刊物的内稿比平均值除了2007年为31.78%之外,之后5年一直在27.7%-29.9%之间徘徊,既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也无显著的波动;但是,部分学报的内稿比6年间变化较大,如《社会》2007年内稿比为29.23%,是2011年(6.35%)的4.6倍。
831①②参见陈银洲:《高校学报外稿比例与期刊质量的关系》,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5期。
需要说明的是,该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科技期刊。
另外,该文分析了不同刊物之间的外稿比例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够科学———《清华大学学报》即使全部都是内稿,其影响因子也极可能比一家全是外稿的二本院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要高。
为简便起见,本文以下提及刊名时不再注明版别。
(二)基金论文比表18家学报内外稿的基金论文比年份稿件类型社会经济学家史学月刊清华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2011内稿0.500.620.270.390.710.160.640.50外稿0.540.680.300.440.580.100.520.472012内稿0.500.420.140.420.790.060.680.68外稿0.550.730.330.390.590.190.470.62从表1可以看出,内稿比最低的3家学报两年里内稿的基金论文比均低于外稿的基金论文比;在内稿比最高和居中的5家学报中,除了2012年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2011年的《清华大学学报》之外,其他学报或年份内稿的基金论文比都比外稿的要高。
因此,从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来看,总体上8家学报的内稿和外稿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稿少的学报其内稿的质量反而不如外稿;内稿比最高和居中的5家学报的数据表明,内稿并不会降低甚至反而有助于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对于综合性学报来说尤其如此。
(三)篇均被引频次表28家学报内外稿的篇均被引频次年份稿件类型社会经济学家史学月刊清华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2011内稿3.757.381.273.212.451.742.992.08外稿7.077.401.253.892.221.522.001.802012内稿5.002.750.365.461.930.531.351.35外稿3.143.400.541.561.130.410.930.95如表2所示,从总体上看,8家学报两年共16卷文献中,11卷(占68.75%)的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外稿;而内稿篇均被引频次低于外稿的情况80%出现在内稿比最低的3家学报中,换言之,内稿比最低的3家学报的6卷文献中,4卷(占66.6%)的内稿比外稿的篇均被引频次低;而在内稿比居中和最高的5家学报中,除了2011年的《清华大学学报》外,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都比外稿的要高,而且在这5家学报中,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随着内稿比的增加,外稿与内稿的篇均被引频次的差距在缩小。
可见,内稿的多少与刊物的整体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Web下载率表38家学报内外稿的Web下载率年份稿件类型社会经济学家史学月刊清华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2011内稿475875271452256258329257外稿7515962683452582312542212012内稿603387154487158201263243外稿523460184249173189154175表3对8家学报的Web下载率进行了统计。
16卷文献中,11卷(占68.75%)的内稿的931Web下载率高于外稿;在内稿比最高的3家学报中,内稿都比外稿的Web下载率高;内稿的Web下载率低于外稿的情况反而全都出现在内稿比最低和居中的5家学报中,占这些学报10卷文献的50%。
这与表2篇均被引频次的统计结果相同。
另外,在表1和表2中,《经济学家》2011年和《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内稿的指标都低于外稿,但在表3中,它们的Web下载率却比外稿的要高;除了《社会》2011年内稿的Web下载率明显低于外稿,其他学报和年份的内稿的Web下载率或者高于外稿,或者两者相差不多。
三、结论与讨论已有的研究和经验让我们往往以为高校学报的内稿比外稿的质量要低,这也是高校学报界和主管部门提出开门办刊①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本文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与人们的这种印象和观念相悖的结论:高校学报内稿的总体质量高于外稿,不能简单地认为内稿多了会导致学报质量下降;具体而言,专业性学报的外稿略优于内稿,而综合性学报的内稿比外稿的质量好得多。
从以上的统计对比中可以看到,8家学报没有任何一家出现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内稿3项指标都低于外稿的情况;8家学报两年共出版16卷文献,其中11卷(占68.75%)的内稿至少有两项指标高于外稿。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外稿而言,内稿比更高的学报其内稿质量反而更高。
当然,这些统计和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样本数量有限,结论可能以偏概全。
不过笔者还统计了12家名刊2007-2012年6年的内稿比,选择其中内稿比波动最大的4家学报,比较它们6年间内稿比最高的一年和最低的一年内稿和外稿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上述两年间内稿与外稿的质量差别亦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