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实验原理
试样材料及实验装置示意图:
时间/秒
温度/ ℃
应变/με
实验结果
数据结果/热输出曲线
试验结果及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平均热输出系数(10-6/℃
思考题 1、为什么同一性能参数(同一批次)的电阻应变计粘贴在不同的材料上的热输出不相同?2、二臂三线 制接线法与二臂常规接线方法有何不同?主要区别在哪里? 3、某钢结构工程采用电阻应变计试测技术进行检测,当环境温度变化10℃时,请用你的实验结果给出 电阻应变计的虚假输出(热输出)可能是多少。
主应力 (MPa) 理论值 (MPa)
σ1 = σ1 =
主方向 α0 =
理论值 α0 =
//
σ2 = σ2 =
//
//
//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σ1 =
σ1 =
α0 =
α0 =
σ2 = σ2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1
关系。 7. 分析各种测量测量接线法中温度补偿的实现方法。 8. 采用串联或并联测量方法能否提高测量灵敏度?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6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五 材料弹性常数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十 冲击应力及动荷系数实验报告
学号 地点
成绩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装置草图、电阻应变计接线示意图、电桥输出说明)
梁的尺寸 冲击物 质量 m
被冲击梁的 质量mBB
冲击高度 H
梁的静挠度 ⊿
原始记录表
输出 (mV) H (mm) 静态 H=0
-45° 读数 增量
试样内径 d =
mm
弯曲力臂 b =
mm
测点 A

+45°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με)
弹性模量 E =
GPa
泊桑比 μ=
测点 B
-45°

+45°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
应变增量
εx =
应变分量 (με)
εy =
γ xy =
主应变 ε1 = (με) ε 2 =
//
GPa
+45° 读数 增量
//
应变增量 ×10—6
应变分量 (με)
主应变 (με) 主应力 (MPa) 理论值 (MPa) 主方向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σ1 = σ1 = α0 =
理论值
α0 =
实验结果分析
//
σ2 = σ2 =
//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负载 (N)
0
第一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4 6 8 10
8 6 4 2 0
平均 --
--
--
第二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
--
--
第三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
--
--
载荷/ kN 读数
应变/ με 6点
增量 //
读数
增量 //
2点
1点
3点
7点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
//
//
//
//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9
实验数据处理表格
ΔF =
Δε6 =
σ 实 = EΔε ( MPa )
思考题 动应力测试与静应力测试有何异同,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动态应力与静态应力的测试系统有何不同要求?冲击与稳态振动的测试有何差别? 分析试验误差情况,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误差有何特点?如何解释? 根据冲击动应力曲线的全过程,分析梁的变形特点。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静、动应变峰值实验结果 第四遍 第五遍 第六遍
平均值
重复性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6
数据处理结果
冲击高度(mm)
读 应变峰值平均值

重复性(%)
标准差
静态理论值( με )
应 静态实验值( με ) 变 动荷系数理论值
动荷系数实验值
截面 1
实验验结果
参数
实验结果
试样截面积 试样标距
上屈服载荷 FeH 下屈服载荷 FeL
最大力 Fm 上屈服强度 ReH 下屈服强度 ReL
拉伸强度 R m 屈服时延伸率 Ae 最大力总伸长率 Agt
断后伸长率 A 断面收缩率 Z
试验结果及试样破坏形态说明:
单位 mm2 mm
截面 2
截面 3
绘制拉伸曲线
数据原始记录与结果计算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试样外径 D = mm 扭转力臂 a = mm
荷载 P(N)
-45° 读数 增量
试样内径 d =
mm
弹性模量 E =
弯曲力臂 b =
mm
泊桑比 μ=
测点 C
测点 D

+45°
-45°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
指导教师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8
姓名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六 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学号 地点
成绩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试样尺寸)
实验方案简述
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材料常数: E = 210GPa , 梁的尺寸: a = 100mm , b = 20mm , h = 40mm
荷载
弯矩
扭矩
P(N)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剪力
读数
增量
//
//
//
//
平均读数增量×10—6
结果计算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计算实测内力值和理论内力值,并进行比较。
项目
应变
内力实验值
内力理论值
弯矩
扭矩
剪力
指导教师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3
姓名 实验时间
第三遍 纵向应变 2 (με)
纵向应变
横向应变
平均值(με) (με)
绘制应力与应变曲线(应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弹性模量 E 和横向变形系数μ)
实验结果与分析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一遍)
E= μ=
实验测量值 弹性模量
泊松比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二遍)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三遍)
E=
E=
μ=
μ=
重复性
偏差
测量不确定度*
指导教师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0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七 薄壁圆管弯扭组合主应力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数据原始记录与结果计算
试样外径 D = mm 扭转力臂 a = mm
荷载 P(N)
σ理
=
ΔMy Iz
(
MPa
)
误差= σ理 − σ实 (%) σ理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Δε2 =
Δε1 =
Δε3 =
Δε7 =
实验结果分析
思考题 1、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会受材料弹性系数 E 的影响? 3、在增量法测量中,未考虑梁的自重,是不是应该考虑?还是忽略不计? 4、什么是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如何提高?结合本次实验数据具体说明。
地点
实验目与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试样尺寸)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结果记录
载荷 (kN)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纵向应变 1 (με)
第一遍 纵向应变 2 (με)
纵向应变
横向应变
平均值(με) (με)
载荷 (kN)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测试误差 (%)
试验结果分析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思考题 动应力测试与静应力测试有何异同,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动态应力与静态应力的测试系统有何不同要求?冲击与稳态振动的测试有何差别? 分析试验误差情况,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误差有何特点?如何解释? 根据冲击动应力曲线的全过程,分析梁的变形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