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于被爱,是处于被动地位,是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然你不喜欢,也无法改变这个局面。
正因为你心中没有爱,而难于产生共鸣,难于理解对方的心,可能导致无缘由的苦恼,甚至下意识的便会对爱情而生出一种恐惧感,便下意识地想逃避,唯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爱也是无奈且痛苦的2.爱比被爱更能产生也更能维系幸福,爱的幸福是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而被爱带来的幸福是被动激发的,如果刻意追求被爱,则容易导致虚荣和失落,与幸福定义不是南辕北辙了吗3.爱是一种创造行为,被爱则是一种被迫接受的形式。
在生活当中,得到幸福的人往往就是主动去创造生活的,而大都被动式去生活的人却偏偏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幸福。
爱与被爱都有幸福,但爱能令幸福更长久,而被爱的幸福则可能随时会消失,所以说,爱比被爱更幸福4.爱是无私的,无论对方有无应答都会义无返顾的付出。
内心常会充盈着无尽的温存与圣洁纯美的感觉。
5.爱比被爱更幸福。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有二:1、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这两个解释都明确地表示,幸福是一种心情,这种满足的心情由境遇和生活决定。
爱别人,内心充满了爱意,那么无论为对方做任何事,或因对方受任何挫折,都不会觉得苦,皆因心中有爱。
倘若付出的爱有回报,那更是意外之喜,幸上加幸,幸福感更胜一畴。
这样的幸福感,在被爱的过程中是体味不到的,因为内心不曾付出。
比如亲情。
父母疼爱儿女是本能,不管子女是否会感激、会回报,父母之爱不会消失。
父母养育子女,爱意融于一点一滴的生活里,将儿女养育成人,父母再苦再累都会觉得幸福。
就算儿女不成器,可因为爱充溢着父母的内心,儿女的小小成绩,哪怕是买5毛钱的冰棒孝敬父母,父母都会有莫大的幸福。
反过来则不然。
若儿女不爱自己的父母,别说孝敬,就是父母成天围着照顾自己的都觉得烦。
展开来说,一个没有爱的人,就算被全世界的人都爱着,呵护着,他也绝不可能感受到深深的幸福。
因为他不爱别人,所以也不会重视别人给予他的爱,别人的爱对他来说无所谓,是平淡的6.在您身上,您母亲是爱的一方,您是被爱的一方,但您如何证明您比您的母亲更幸福?有妈妈的孩子都是幸福的!——这句话正确吗?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例子——深圳某调查公司对一中学的300名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其有几项结果如下:7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 28%的学生认为自己父母不理解和尊重自己// 3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 ……这些调查表明一个事实,有父母爱的孩子未必生活都幸福7.被爱也要讲究爱的方式,上面所说的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爱不讲究方式,那被爱的那一方就不会得到幸福的感觉。
如果爱的一方用棍子,鞭子去体现爱,那被爱的小孩就很幸福了吗?相反的是,爱是一种主动创造行为,爱的一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做任何的事,能让他幸福的事他就可以去做,自然在去爱的过程中,他会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幸福,而被爱的人却不一定会感到幸福,因为被爱是被迫的,如过爱的一方所使用的方式不合适被爱的一方,那被爱的人就不会感到幸福8.爱别人,内心充满了爱意,那么无论为对方做任何事,或因对方受任何挫折,都不会觉得苦,皆因心中有爱。
倘若付出的爱有回报,那更是意外之喜,幸上加幸,幸福感更胜一畴。
这样的幸福感,在被爱的过程中是体味不到的,因为内心不曾付出。
爱是一种主动创造行为,爱的一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做任何的事,能让他幸福的事他就可以去做,自然在去爱的过程中,他会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幸福,而被爱的人却不一定会感到幸福,因为被爱是被迫的,如果爱的一方所使用的方式令被爱的一方难以接受,那被爱的人一定不会感到幸福9.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之所以不同于草木是因为人有情感有灵性,能感知这世界的变幻与无常,不只是徒有躯壳,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而爱,能让人的内心充满华彩乐章,世界也因此而绚丽多姿。
爱是主观能动的,对于人生而言,爱本身就具有存在的价值。
“我一蜉蝣天地间,不叹世上一千年!”皆因有爱,不枉世上走一回。
个中感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岂是被爱所能及的?被爱只能被动的去感应去体会去接受对方或许根本不会感应到体会到对方的爱又或许根本就不接受对方。
的爱,又何来更幸福之说?即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幸福,也不过是在咀嚼对方的奉献而已,谈不上更加幸福。
10.爱与被爱是两道轨迹,或相交,或平行。
幸福取决于爱与被爱的和谐。
有爱才有被爱,爱比被爱更幸福。
11.握紧手,手心里什么也没有,张开你的手心,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卧虎藏龙》中有一段精彩的对白.12.从产生幸福的角度正方提出了“主动”与“被动”的比较,“爱与被爱想比较谁的对象和方式更丰富”的比较。
从幸福的维系来看,爱与被爱产生的幸福感“更深层,更本质”13.我们无法从事实上来判断他是否没有其他人幸福,但是如果我们倡导每个人都追求一种被自己牢牢把握的幸福,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比这老农更为持久,更为经得住风雨的幸福呢?价值趋向的倡导不就有了意义吗?所以谈爱与被爱谁更幸福也是一样,这题目在事实判断上没有意义,在价值趋向上才能很好的打出意义14.正方的驳论显得要出彩很多。
他明确的做了几个精彩的界定:1,是“盖被子”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先前反方在上面的陈述是:父亲为我盖上了被子,我会感到我比父亲更幸福。
中大在这里的反驳是:“我会觉得更幸福的这个结果”并不是通过爱与被爱的比较得来的,而是通过爱与不爱的比较得来的,是父亲爱我时比父亲不爱我时我更幸福。
2,中大针对新国立“爱需要回报”的攻击,首先肯定“爱需要回报”,然后对回报做重定义:爱的回报不一定是要用被爱来做回报,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付出很多的爱,他所需要的回报就是“桃李满天下。
”这个重定义让观众耳目一新,有很好的效果。
3,中大提出了“不劳而获”这个概念。
正二说啊,反方很多时候说的被爱的幸福啊,原来不是因为被爱而幸福,而是因为不劳而获而感到幸福。
这也有很强的现场效果15.“我们无法或者说是不好去判断那种幸福更为幸福,但是我们却可以倡导一种幸福比其他幸福更为幸福。
我们无法从事实上来判断他是否没有其他人幸福,但是如果我们倡导每个人都追求一种被自己牢牢把握的幸福,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幸福持久,更为经得住风雨的幸福呢?、16.。
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爱的方式。
我们深爱生活伴侣、疼爱亲朋好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
全方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更广泛、更丰富的幸福。
恰如古德姆所说,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的幸福。
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间。
其次,从爱与被爱维系幸福来看,一方面持久的幸福只有在人去关爱中才有可能实现。
如果一个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幸福,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但当如果我们看到爱的幸福,每个人都懂得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那么更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和所有人得到长久的幸福。
古人云:仁者爱人,今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最深层最本质的幸福,因为幸福的真谛就是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
而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不以获得和索取作为前提,而恰恰是这种无所求得价值取向让幸福感动人而升华,才能得到更高的幸福境界。
崇高的母爱、相济的友爱,就是幸福的源头活水。
像曼德拉、南丁格尔、德兰修女这样无私的爱的奉献,让幸福永不衰竭。
各位朋友,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被爱而感到快乐时,品尝到了幸福;但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爱而感到满足时,你读懂了幸福17.首先,我们就爱与被爱和幸福的联系来看:一方面爱的幸福是主体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
而被爱的幸福是主体爱到他人或社会关爱带来的愉悦,它因爱而起,是被爱激发的。
另一方面爱的幸福感受更为丰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方式,我们钟爱生活的伴侣,疼爱亲人朋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
全方面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更丰富的幸福,而被爱得到的幸福,是被爱者自身也无法决定把握的。
其次,弗洛姆告诉我们,付出比获得能带来更多的幸福,这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性,是一种自身价值的良性体现,让人们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幸福,这样一种以他人的快乐而引发的幸福,不是比自身带来的幸福更为广泛,更为崇高吗?当我们以一种无私,不求回报的爱去对待他人,对待事物时,我们内心满足感将达到极致,而我们以被爱的角色去对待他人,却易陷入欲求无底洞,这不正说明爱比被爱更幸福吗?最后,让我们来幻想一下,如果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就很容易产生自私心理,我们会更追求于向爱着我们的人索取被爱的证据,反而不易幸福,在反过来看,当爱更深入人心,它就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人们更主动关爱他人,更契合社会对价值观的要求,而且也能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形成一种道德榜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18.首先从爱与被爱产生幸福来看,一方面爱与幸福的联系,更为紧密,爱的幸福是主体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
而被爱的幸福是主体受到他人或社会关爱带来的愉悦,它因爱而起,是被动激发的,如果刻意追求被爱还容易导致虚荣和失落,与幸福南辕北辙。
另一方面爱的幸福感受,更为丰富,被爱得到的幸福,被爱者自身是无法决定也无法把握的,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爱的方式。
我们钟爱生活伴侣,疼爱亲人朋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全方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幸福。
恰如弗罗姆所说,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幸福,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性。
其次从爱与被爱维系幸福来看,一方面持久的幸福,只有在人际关爱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幸福,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但如果我们倡导爱更幸福,每个人都懂得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那么更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从而得到更为长久的幸福。
古人云:仁者爱人。
今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层更本质的幸福,因为幸福的真谛就是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而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不以获得和索取作为前提,而恰恰是这种无所求的价值趋向,让幸福在奉献中升华,从而得到更高的幸福境界。
崇高的母爱,相聚的情爱,相知的友爱,构成了幸福的源头活水。
像曼德拉、南丁戈尔、德来修女,这样无私的爱的奉献,让幸福永远不衰竭。
所以朋友当你生命中第一次通过被爱而感到快乐时,你尝到了幸福;但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爱而感到满足时,你读懂了幸福。
19.爱是付出,被爱是索取;当付出的得到收获,爱很幸福;当索取之后知道回报,被爱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