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智慧—学而篇2014年1月

论语智慧—学而篇2014年1月


《论语》概述——风云变幻二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学。陈独秀认为 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儒者三纲之说” 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吴虞等人也 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倒孔家 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 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 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 • 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化运动的 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六:作为新世纪的读者,应该怎样看待《论语》呢?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 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 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官吏臣僚和人 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 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 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 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 出自民间,必须节用。 • 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 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 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 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 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 五者,方能治国。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 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古代军队使 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 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 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兵力就是一百人, 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八百家出车一 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就是看它拥有 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 【考证】礼 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无友不 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 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 始得其成。学亦如之。仍与崇仁求学互 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 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 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 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 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 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 “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 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 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 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 学文。”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 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 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 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 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 “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 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 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按】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 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 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 者类聚有意。
• • • •
思考: 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识破—巧言令色? 二:我们在同事面前是否有巧言令色? 三:《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1· 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 忠、恕、孝、悌、宽、恭、信、敏、 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 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普遍的进 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 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 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 生命的大智慧。
《论语》 简介
• 思考: 一:90后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犯上”? 三:《弟子规》和《孝经》在当今企业管理 中的意义?
【1· 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 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 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 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 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 仁: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 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 仁者多于此处省之。经文:“鲜矣仁。” 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 义。
• 一: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有哪些资源浪 费?有哪些资源得到了整合? • 二:企业的发展中,企业高管是否保持了 艰苦朴素? • 三:企业高管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子女 教育、夫妻关系怎么样? • 四: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
五者,在我们企业里特别是管理层做的怎么样?
• 五:《弟子规》是如何解读?
思考: 一:作为一名高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践行 “学”和“习”? 二: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同事,我们是如何 应对的? 三:对于企业的业务朋友,我们是如何做的? 四:《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 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 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 人的道理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 ‘仁’的根本吧。”
曾 子
•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 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 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 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 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 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 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 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论语》概述——风云变幻
一: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 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 二: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 三: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 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 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 衿”,(赵歧《孟子题辞》),地位日益尊显 四: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 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 (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 金科玉律。

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 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 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 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 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 • • •
思考: 一:企业选人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二:高层“缺德”吗?近期要修何德? 三:《弟子规》是如何解读的?
• 【1·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 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 《大学》、《中庸》、《孟子》、《诗 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 语》共二十篇。
•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 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 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 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 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 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 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 也。
补课分享:段小强

论语概述
论语概述一
•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用 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 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 记录。 •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 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 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 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 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