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导游词【篇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
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一派俊秀河山!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
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
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
临终嘱托,要完成《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
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
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
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
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
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
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
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
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
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
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
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
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
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易经》。
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
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
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五子登科。
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
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
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
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篇二:司马迁墓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三:贵阳阳明祠导游词3篇】贵阳阳明祠导游词3篇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
下面是贵阳阳明祠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阳阳明祠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
我是大家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叫王雪,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叫我小雪就好了,我旁边的这位司机师傅呢,已经有15年的驾龄了,所以呢,他开车,大家可以非常的放心```呵呵。
好了,自我介绍完了,因为我还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还不知道大家的名字呢,所谓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今天能坐在一起,不知道前世回眸了多少次了,所以,我能有幸知道大家的名字吗?(等游客回答和介绍自己的名字)我真的好高兴,大家能够告诉我自己的名字,小雪真的好幸运啊。
好了,我们大家回归正题,今天呢,小雪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利于修身养性的地方,呵呵,小雪先卖个关子,大家猜猜是什么地方,猜到有小礼品相送哦呵呵。
(等游客猜)哎呀,大家真的好聪明哦。
答对了,就是那里,就是那里,我们美丽的阳明祠。
好了,小雪献上小礼物给大家,那就是小雪自己绣的十字绣,有绣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哦。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不包括在团费里哦,呵呵。
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阳明祠呢,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
以后几度重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
享堂正中,塑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坐像。
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好了,现在我们到了阳明祠的大门了,来,我们一起抬头看看吧```上面写着楼霞腾镜四个大字,是不是写得很洒脱啊。
它是贵州的一个书法家写的,还没查明是谁呢?好了,现在我们一起走到阳明祠里吧,最多5分钟就到了哦,大家在坚持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