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及其预防和控制
3、处理暴发点的工作结束后,应分别写出行政和 业务工作总结报告(填写《布病暴发疫情规范 处置评估量表》),除本地的行政和业务部门 存档外,还应报上级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
(一)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戴手套) 例如:避免接触家畜流产物、对家畜皮毛进行消毒、家畜采取
人工授精等。
(二)防止经消化道感染(讲卫生) 例如:对奶和奶制品进行巴氏消毒(70%)或煮沸消毒、对饮用
水进行消毒、禁止人畜共饮等。
(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整环境)
(四)减少人与牲畜接触,禁止人畜混居。(整环境)
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
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
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 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 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 飞沫、尘埃。
布鲁氏菌病的易感人群
人感染布病有明显的职业性,饲养放牧 人员、兽医、乳类加工人员、皮毛加工和收 购人员,其感染率比一般人高。
合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科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的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羊是人类布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山羊、绵 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 上。
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
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 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 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
挑战食品安全,影响社会稳定。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一、家畜检疫、免疫
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 只要有布病畜存 在,人、畜遭受布病的威胁就不能解除。并时刻有该 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此,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 预防和控制、消灭布病综合措施中的重要方面。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三、切断传播途径
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 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 液都能检出布氏菌。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
但每年都有因吃羊肉串、涮羊肉、喝羊 奶、牛奶患布病的病例。
人患布病会被误诊为哪些疾病?
布病病例多不典型,因此易被误诊为感冒、 肝炎、结核、风湿、肿瘤等疾病,如延误治 疗,易有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 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几十年。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羊种布氏菌对人、畜均有较强的侵袭力和 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流行,疫 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 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 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
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 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 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四、保护易感人群
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 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 疫苗的使用
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处理
一、目的在于查清布病暴发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 类、人、畜间流行强度,彻底控制人、畜间流行和 组织治疗病人。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布病疫情报告后,必 须详细询问疫情发生的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确认 是否启动应急程序,如应启动则立即派出应急机动 队、赶赴现场,根据实际情况是否上报上级部门。
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即 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 孕,但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症状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对人致病力较牛种菌强,感染 率高,发病少,但少数病例较重迁延难愈。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 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 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 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 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三、组织措施:处理暴发点的各项工作,应在当地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联防联控。
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处理
四、注意问题
1、在布病暴发时,不要在疫点内召开有彼邻地区 人员参加的大型会议和举行各种群众活动。
2、对病畜流产胎儿、死胎、胎盘、羊水、流产物 污染的场地、牲畜的皮毛及粪便等,应按规定 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