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索债”型抢劫罪的几个问题

论“索债”型抢劫罪的几个问题

论“索债”型抢劫罪的几个问题2004-1-15 9:08:22 胡洪超实践当中办理抢劫案件时往往会遇到,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由,否认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

而通说认为,对于行为人为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而采取暴力胁迫手段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因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故不以抢劫论处,触犯其他罪名的以其他犯罪论处。

但由于实践当中所谓的债务形式多样,而行为人往往行索债之名,结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实,如强行劫取非法债务,强行劫取超过合法债务之财物,以假想债务为名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以帮助他人索债为名敲诈他人财物,等等。

这就给实践中正确认定抢劫带来了诸多困难,因而有必要对此做正确的分析。

一、债务与非法占有的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债是一个民法上概念,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其义务,债务人有义务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满足债权人的请求。

民法上的债包括合同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以及侵权行为之债等。

合法的债务是受法律保护的。

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抢劫罪的主观表现形式,也是抢劫罪区别于其他类型犯罪的重要特征。

所谓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或合理依据对他人财物进行占有和控制,从而达到使用或处分的目的。

刑法上的占有,是指行为人对财物进行事实上的支配、管领,它是一个事实意义上的概念,与民法的占有概念相比,其具有更为现实的内容。

而“非法占有”的内涵并非限于非法地对财物事实上的支配,行为人不仅仅以取得占有权为满足,而是对所有权各项权能的整体侵犯。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收分的权利。

刑法规定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是占有权。

具体理解为行为人将他人的财物转为己有,由自己非法行使对该财物的“所有权”,并因此排除原财物所有人对于该财物行使所有权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这里的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对他人财物非法所有的意思。

而行为人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并非对他人财物非法所有,而是在自己的合法财物暂时由他人控制的情况下,依法行使的索取权,所以,如果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尽管采取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劫取了财物,也不能认定为抢劫。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合法债务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有明显区别的,比较容易区分。

二者受法律调整的范畴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二、对强行劫取非法债务的认定。

非法债务虽然也是债务的一种,但由于它是非法的,因而并不受法律保护,如赌债。

那么行为人以索要非法债务为由,强行劫取他人财物是否应当认定为抢劫罪?实践当中认识不一。

如被告人李某,在赌博过程中,因张某输光了钱,李某便借了3000元给张某继续赌博,后张又输掉了。

此后,被告人多次向张某要钱,张均以各种理由推辞,李某便纠集王某等三人预谋报复张某,抢回借的赌资。

四人携带尖刀等工具,于夜间窜至张某家,采取持刀威胁等手段,强行劫取所谓的赌债三千元。

此案在认定是否构成抢劫罪上产生了分岐,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借钱给张某用于赌博,系赌债,不受法律保护,被告人采取持刀威胁之手段,强行夺取张某的三千元,就是对他人合法财产的侵犯,应当认定为抢劫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借钱给张某是事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张某将钱用于赌博,是张某自身的意思表示,与李某无关,尽管将钱又输掉了,但仍然要归还给李某,李某要回自已的钱,不应认定为抢劫。

对此,我们认为,要认定李某是否构成抢劫罪,主要看李某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这三千元的主观故意,从形式上看,借款合同是成立的,但从内容上看,这三千元是用于赌博活动,而赌博在我国是非法的。

因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非法债务是否受法律保护?答案是否定的。

法律只保护合法债务而不保护非法债务。

民法明确规定了无效法律行为和无效合同等几种情况,如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签定的合同无效,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做为债的具体表现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上述的赌债明显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因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被告人李某以抢劫手段强行劫取所谓的赌债便具有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因而应当以抢劫论处。

也就是说,强行劫取非法债务,应当以抢劫论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认定非法债务的问题,这需要民法来调整。

因而在办理类似的案件时,要充分运用民法和刑法的有关知识,正确认定犯罪。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还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行为人不知道借的钱用于非法活动,有上述行为的应如何认定?我们认为具体案件要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钱的用途的,那么这里的债务应当受法律保护,是合法债务,而不是非法债务,强行索要合法债务不应以犯罪论处。

三、强行劫取超过合法债务之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

强行劫取合法债务不以抢劫论处,但如果强行索取的债务超过合法债务的,对超过部分应当如何认定?如有这样一起案例,犯罪嫌疑人陈某于2001年 6月借给王某人民币2000元,双方写有借条,并约定了还款时间,到期后,王某以没有钱还为由,拒绝还款。

陈某在多次索要未果的情况下,曾想到法院起诉王某,但因标的额太小,起诉不值得,并打听到王某有钱不还,十分气愤,于是于2002年8月纠集其朋友李某预谋报复王某,二人窜至王某家中,再次索要借款,王某要未宽限几天,二人没有答应,后又对王某拳打脚踢,又强行将王家一台价值人民币五千元的电视搬走,用以抵债。

在此案的定性上,有人认为,陈某是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虽然强行搬走的电视机价值超过了债务数额,但事出有因,不应当以抢劫论处。

还有人认为,虽然陈某是为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而抢走了王某的电视机,但该电视机的价值显然已超过债务的数额,因而应当以超过的数额认定为抢劫数额,陈某应当以抢劫罪论处。

我们认为在如何认定强行劫取的财物超过合法债务的数额问题上应当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如果行为人在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时,采取暴力、威胁等其他抢劫手段,且明知强行索要的财物超过自己的合法财物的,如债务额为2000元,而索要4000元,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比如利息,应当对多余的部分以抢劫论处。

因为行为人对超过债务的数额实际上主观上已经具有了非法占有的故意,只不过是借索要债务为由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个案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有的行为人在强行索要自己的合法债务时,不知索要的财物超过了合法债务,或者是否超过合法债务,行为人不能确认,如上例中的以物品折抵金钱,行为人无法当时确定电视机的价值是否超过2000元,或者行为人事后才知道索取的债务超过自己的合法债务等等,均不宜以抢劫论处。

四、行为人以假想债务为由,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认定实践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行为人以索债为由,强行劫取他人财物,但经过调查,所谓的债务并不存在,而是由行为人杜撰出来的,或者误认为是债务,但实际上并不是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劫取他人财物是否应当认定为抢劫罪,有不同的观点。

如犯罪嫌疑人郑某等四人抢劫一案,被害人王某于2003年一直租住犯罪嫌疑人郑某的房子,3月间,郑某因存放被害人王某的赃物被派出所传唤,并在派出所呆了一晚,出来后,王某对郑某说:你为了我,在派出所呆了一晚,我以后要好好感谢你。

但此后王某一直没有表示,并准备搬家。

郑某闻知后,打电话告诉犯罪嫌疑人李某,说:王某这人不仗义,我为他在派出所呆了一晚,他也不表示,说好要给500元也没给。

正好王某与他还有房租的事,要去跟王某要钱,。

于是,郑犯罪嫌疑人郑某就与李某、林某以及迟某等四人打出租车一起到期号王某住处,在车上,郑问李某:要2000元行不行,李某说:我不管,人家说好给你500元,你要2000元行吗?郑说:不行就当交房租要,李某又问:王是否欠你的房租?郑说:不欠。

其他三人均知被害人不欠犯罪嫌疑人郑某的房租,到期王某的住处后,郑看见王某说:你不仗义,就搬就搬,拿2000元钱。

王玉德说:给300、500元的行,2000元太多了。

这时林某在旁边说:快拿钱,要不砸死你。

王某不拿,林某拿出一把刀捅了王某左上臂一下,后又拿称砣砸了王某头部几下,王某让其妻拿1500元交给林某,李某在旁边说:还差500元。

王某又拿来500元交给犯罪嫌疑人郑某,后李某让被害人王某找来笔和纸,让郑写一张收条,内容是今收到房租2000元,又让王某写一张欠条,内容是欠郑某房租2000元。

后郑等四人离开,在路上,四人将钱分了,郑、李各得600元,林得500元,迟得300元。

对于此案的认定,出现了二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上述四人应当构成抢劫罪,理由是尽管被害人王某曾答应过要感谢犯罪嫌疑人郑某,但仅仅是一种意思表示,没有任何实际行为,从民法角度来讲,也就是赠与的一种口头意思表示,但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因为赠与必须以实际交付为生效要件,而本案被害人既没有明确说明赠与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实施具体的赠与行为,虽然在当时答应给犯罪嫌疑人郑某500元钱,但是在受胁迫的情况下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思所做的一种承诺,因而与犯罪嫌疑人郑某之间不存在债的问题,既然不存在债的问题,那么四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就是以假想债务为由,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又采取了暴力胁迫手段,劫取了他人财物,且财物取得以后,并不是由犯罪嫌疑人郑某一人所得,而是四人均分,更说明四人均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所谓的感谢费及房租只不过是掩盖其主观故意的一个幌子,因而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抢劫罪论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四人的行为不应当以抢劫罪论处,理由是,四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此案的发生有一定的前因,首先,被害人曾答应过犯罪嫌疑人郑某要感谢他,虽然没有感谢的具体内容,但作为犯罪嫌疑人来讲,这里的感谢是带有金钱的内容,而他们的行为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其次,在索要金钱的数额上,由于双方均没有明确的表示,虽然在索要过程中,被害人提出给500元,但犯罪嫌疑人并不接受,数额的多少并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第三,正如上述分析的一样,虽然不存在所谓债的问题,但作为犯罪嫌疑人来讲,是否成立法律上的债务不是由犯罪嫌疑人所确定的,而是由法律所确定的,他们主观上认为感谢就是一种债,就应当给付,虽然采取了暴力胁迫手段,也不能以抢劫论处。

我们认为,要正确认定行为人以假想债务为名,强行劫取他人财物,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首先要明确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即认识上的错误,从刑法理论来讲,认识上的错误包括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而对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则要看上否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

如果是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将要影响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否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定罪量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