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二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第三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第四章旅游交通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第六章主题公园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一、闲暇、游憩和旅游1、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2、游憩(recreation):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3、旅游(tourism):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二、旅游旅游: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三、旅游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四、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学: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旅游地理学:{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属于旅游系统第二节旅游者一、旅游者1、国际上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 h以上的人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 h而少于1 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a,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1、旅游需要分析马斯洛(Maslow)人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感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三、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互补性: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具有差异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存在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
可达性: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四、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业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五、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的角度,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旅游者不参与决策或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旅游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等1、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①感知环境▪②最大效益原则ⅰ最小的旅游时间比ⅱ最大的信息收集量▪③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单程旅行所消耗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选择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六、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旅行和游玩的过程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第二章旅游资源及旅游地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愿望的客观存在物▪在旅游业发展之初,人们的旅游对象仅仅限于名山胜水、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这是早期旅游资源的基本范畴▪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多样化,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想方设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营造创意新颖的旅游项目,一些原来看来平常的东西,逐渐成为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旅游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活动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览、观光,而是成为集游览、商务、科考和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旅游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的内涵在逐渐丰富二、旅游资源的定义▪周进步: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感兴趣的环境因素和条件▪郭来喜:凡是能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掠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邢道隆: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黄辉实: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他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力的事物▪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的、历史遗存的、人工创造的及其附属物。
即使某些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也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并依附与物质而存在的▪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对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具有动态性▪旅游资源定义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者为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综合体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旅游资源的吸引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旅游资源的时代性▪旅游资源的观赏性▪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的时限性▪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性▪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四旅游地▪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旅游活动区:旅游资源所在▪旅游接待区:服务设施所在第二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一、旅游资源分类1、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分类▪⑴ 自然旅游资源▪⑵ 人文旅游资源2、按旅游活动的目的分类▪⑴ 游览鉴赏型▪⑵ 知识型▪⑶ 体验型▪⑷ 康乐型3、按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⑴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依利用程度可分为▪①利用历史悠久、设施比较完整的旅游资源▪②利用历史比较长,但缺乏时代内容,需要加以调整、充实和丰富的旅游资源▪③新建的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建设▪⑵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已列入规划)▪⑶潜在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吸引力,目前无力开发)4、按保存现状分类▪⑴ 保存完整、完善的旅游资源▪⑵ 部分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⑶ 破坏比较严重的旅游资源▪⑷ 完全被破坏,只剩下遗址5、按旅游资源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⑴供陆上旅游活动的资源▪⑵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资源▪⑶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6、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仅限于中国)▪⑴世界级旅游资源▪⑵国家级旅游资源▪⑶省级旅游资源▪⑷市县级旅游资源二、《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1 地文景观类1 典型地质构2 标准地层剖面3 生物化石点4 自然灾变遗迹5 名山6 火山熔岩景观7 蚀余景观8 奇特于象形山石9 沙(砾石)地风景10 沙(砾石)滩11 小型岛屿12 洞穴13 其他2 水域风光类1 风景河段2 漂流河段3 湖泊4 泉5 现代冰川6 其他水域风7 瀑布3 生物景观类1 树林2 古树名木3 奇花异草4 草原5 野生动物栖息6 其他生物景观4 古迹与建筑类1人类文化遗迹2 社会经济文化3军事遗迹4古城与古城遗 5 长城6 宫廷建筑群7 宗教建筑与礼 8 殿堂9 楼阁10 塔11 牌碣12 碑坊13 建筑小品14 园林 15 景观建造16 桥17 雕塑18 陵寝陵园 19 墓20 石窟 21 摩崖字画22 水工建筑 23 厂矿24 农林渔民牧场25 特色城镇与村落26 港口 27 广场 28 乡土建筑29 民俗街区30 纪念品31 观景地32 其他建筑或其他古迹5 休闲求知和健身类1 科学教育文化设施2 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3 动物园4 植物园5 公园6 体育中心7 运动场馆8 游乐场所9 节日庆典活动10 文艺团体 11 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6 购物类1 市场与购物中心2 庙会3 著名店铺4 地方产品5 其它物品三、旅游地分类▪旅游地的分类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适宜旅游活动类型为依据一般划分为7大类:1 自然风景旅游地 2 文化旅游地3 历史古迹旅游地 4 娱乐旅游地5 运动性旅游地6 产业旅游地7 综合性旅游地四、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1 体验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评价▪ 2 技术性评价: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估▪ 3 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整体性评价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1、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⑴一般体验性评价▪①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② 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局限在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③ 提高知名度:诱导游客流向▪⑵美感质量评价▪① 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② 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③ 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心理学派和现象学派2、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其最大特征一般限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气候的适宜性评价▪地形的适应性评价▪资源要素组合评价3、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价,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价▪目的:开发价值比较;规划管理重要度排序▪通用评估标准▪评估因子带有合适权重▪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资源区划一、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第三章旅游地生命期理论与空间竞争▪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戈曼森(Gormsen E)提出了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 J 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博曼(Oppermann 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巴特勒(Butler R 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应用▪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 6个阶段:•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个地域内出现,他们各自的旅游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共同增长的动态变化和旅游地市场结构的再组织的现象▪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补充关系替代关系▪在同一等级的旅游地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的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等级性质旅游地性质相异旅游地性质相同旅游地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旅游地等级不同上补充下上替代下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遍在性旅游资源:50%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共性大,个性强:花岗岩山——岩溶山——丹霞山•重游率高低取决于旅游功能:▪△游览观光——休疗度假和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单一功能——多种功能▪△一般来说,以观光为主的重游率较低;以休疗度假为主的重游率较高;以宗教目的的则具有较为稳定的、重游率较高的香客市场▪第四章旅游交通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一概念▪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方式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