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中国现代文明第一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考情分析:从近几年的新高考来看: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6-66年)中的经验与教训、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高考的重点区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上述内容。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了时代特色。
课本内容: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23课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7课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的相关内容主干知识整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⑴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等等⑵开放性:(略)2:关于一五计划的地区分布和发展重点:⑴:地理分布:集中于东北:原因:①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③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⑵: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建国前,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3:正确理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①:从背景看:新中国成立时,正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之中,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一边倒”是当时根据国际形势而做出的明智的选择。
②:从内容上看:它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③:从结果上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4: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功与失误这一时期探索的主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速度与规模问题。
成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的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这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60年“八字方针”。
失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
在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5: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要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纠正错误,带领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教训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中,别国的模式。
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6: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策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凯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
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沽”。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言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纪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巩固提升: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4、(2012年上海历史,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5、(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7、(2012年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8、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D.“大跃进”时期10、《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全国销售的纱布、卷烟有1/3是上海生产的,日用工业品有60%是上海生产的。
从1953年到1956年,仅上海支援外地工业建设的工人、基教人员、管理人员及政工干部达21万人。
上述局面的出现得益于①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中心,工业发展潜力巨大②上海地处沿海,大力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③上海私营企业集中,“赎买”政策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④近代上海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