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复习题四1、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构造的旋转椭球体。
它的外部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所包围,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岩浆岩的结构有(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
3、根据引起岩石变质的地质条件和主导原因,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4、片理构造根据片理面特征、变质程度等特点又分为(片麻状构造)、(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
5、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岩层的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7、节理是岩石破裂后,裂隙面无明显位移的裂缝。
按力学成因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8、按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把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9、地震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遭受物理的核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11、化学风化作用可分为(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12、按河流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垂直侵蚀)和(侧向侵蚀)。
13、河流阶地主要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蕞积阶地)三种类型。
14、岩溶的形成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
15、岩溶发育有垂直分带性,可分为(垂直循环带)、(季节循环带或称过渡带)、(水平循环带或称饱水带)和(深部循环带)。
16、斜坡岩体失稳破坏的类型主要有(蠕变)、(剥落)、(崩塌)和(滑坡)。
17、滑坡: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土层滑坡)和(岩层滑坡);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
18、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硬度)、(总矿化度)和(侵蚀性)。
19、地下水的侵蚀性主要有(硫酸型侵蚀)和(碳酸型侵蚀)两种类型。
20、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21、坝基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滑动面)、(切割面)、(临空面)。
22、库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可归纳为(库区渗漏)、(浸没)、(塌岸)、(淤积)几个方面。
23、土体最主要特征是它的(松散性)和(三相体系),这是它在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质上与其他连续固体介质根本不同的内在原因。
24、把土层中附加压力和变形所不能忽略的那部分土层称为(地基),把埋入土层一定深度的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承重结构称为(基础)。
25、当地基由两层及两层以上土层时将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26、不需要处理而直接利用天然土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把经过人工加工处理才能作为地基的称为(人工地基)。
27、土的结构通常认为有(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凝结构)三种。
28、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通常以(土中各粒组的百分含量)来表示。
29、为了反映土的级配特征,工程上常用两个级配指标来描述即(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
30、土的级配指标C U=d60/d10中,d10称为(有效粒径),d60称为(控制粒径)。
31、土体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空气)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固体颗粒)构成土体的骨架,是三相体系中的主体。
32、土中水按其形态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
33、在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中(土的重度)、(土粒比重)和(土的含水率)称为基本指标。
34、土的重度一般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含水量W通常用(烘干法)测定。
35、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称为土的(孔隙比),它可用来评价天然土层的(密实程度)。
36、反映土中孔隙被水充满程度的指标称为土的(饱和度)。
37、判定砂土密实状态的最理想理论指标为(相对密度)。
38、粘性土液限与塑限的差值称为(塑性指数),用符号(I p)表示。
3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根据液性指数将粘性土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及(流塑)五种状态.40、反映粘性土结构性强弱的指标称为(灵敏度)。
其中 S t>4的土称(高灵敏度)粘土。
41、粘性土扰动后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后,土粒离子和水分子之间又趋于新的平衡状态,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粘性土的(触变性)。
42、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对无粘性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颗粒级配),对粘性土分类的主要依据则是(塑性指数)。
43、(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44、(I P>17)的土称为粘土,塑性指数10<I P<=17的土称为(粉质粘土)。
45、某土样不同粒组的含量见下表定出该土的名称(中砂)46、某种土样试验结果如下表,确定该土的名称及软硬状态(粘土)、(可塑)。
4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把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
48、人工填土按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49、土体中的压力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两种:(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50、对均质土、竖向自重压力沿深度成直线分布,对成层土,竖向自重压力在土层界面处发生(偏折),沿深度呈(折线分布)。
51、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原地下水位以下的自重压力(增大)。
52、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基础底面传递到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基地压力),而地基支撑基础的反力称为(地基反力)。
53、增大基础的埋置深度,基底附加压力将会(减小)。
54、集中荷载P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压力沿P作用线上的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55、当地基表面作用多个集中力时,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会出现(积聚现象)。
56、当基础底面上的荷载为竖向均布荷载,底面尺寸愈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越小)。
57、基底压力保持不变,减小基础的埋置深度则土中的附加应力将会(增大)。
58、土的压缩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
59、土在固结过程中某一时间t的固结沉降量S t与固结稳定的最终沉降量S之比称为(固结度)。
60、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
61、用来反映土体压缩性高低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压缩系数a)和(压缩模量E S),它们都是在(侧限条件)下由压缩试验求得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为(E S=(1+L1)/a)。
6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按a1-2的大小将地基土的压塑性分为三类,其中a1-2>=0.5MPa-1时,称为(高压缩性土)。
63、某工程地基钻孔取样,进行室内压塑性试验,式样高为h0=20mm,在P1=100KPa作用下测得压缩量S1=1.1mm,在P2=200KPa作用下的压缩量为S2=0.64mm。
土样的初始孔隙比为1.4,试计算压力P=100~200KPa范围内土的压缩系数为(0.8MPa-1)压缩模量为(2.84MPa),该土的压缩性为(高压缩性土)。
64、在地基沉降量的计算中,(分层综合法)是将地基压缩层范围以内的土层划分若干薄层,分别计算每一薄层土的变形量,最后总和起来,即得基础的沉降量。
65、在确定地基压缩层厚度时,一般取(σz<=0.2σcz)处的地基深度Z n作为压缩层计算深度的下限,当该深度下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取(σz<=0.1σcz)所对应深度。
6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方法计算基础沉降量将地基土按(H i=<0.4b)分层。
6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将地基变形依据特征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68、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变形)和(强度)两个基本条件。
69、(抗剪强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内部产生剪应力时,土对剪切破坏的极限抵抗能力。
70、土颗粒愈粗,内摩擦角(越大)。
71、土颗粒愈细,塑性愈大,其粘聚力也(越大)。
72、当土中的剪应力等于土的抗剪强度时,土体达到临界状态,称为(极限平衡状态)。
73、已知某土的Φ=270,c=15kPa,土中某点的最大与最小主应力分别为350 kPa和100 kPa,该点所处的状态为(破坏状态)。
7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根据排水条件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固结--排水剪试验)。
7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条件下,地基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76、现场平板载荷试验时,从开始施加荷载并逐渐增加至地基破坏,地基的变形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直线变形阶段)、(局部剪切阶段)、(失稳阶段)。
77、在地基变形中把土中即将出现剪切破坏(塑性变形)点时的基底压力称为(.临塑荷载或比例极限)。
78、在地基变形中把地基刚出现整体滑裂破坏面时的基底压力,称为(极限荷载)。
7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80、作用在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按结构受力后的位移情况可以分为(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三种。
81、挡土墙的主要类型有(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式挡土墙)、(锚定板与锚杆式挡土墙)、(扳桩墙)。
82、重力式挡土墙的验算一般包括(稳定性验算)、(地基承载力验算)、(墙身强度验算)。
83、重力式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包括(挡土墙抗滑移验算)、(挡土墙的抗倾覆验算)。
84、在设计重力式挡土墙时,砌石挡土墙顶宽不宜小于(0.4m),混凝土不宜小于(0.2m)。
基底宽约为墙高(1/2~1/3)。
85、无粘性土坡的稳定性只取决于坡角β,只要(坡角小于土的内摩擦角),土坡即稳定。
86、粘性土坡的稳定性分析一般采用(条分法)。
87、软弱地基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88、地基处理方法有(机械压实法)、(强夯法)、(换土垫层法)、(排水固结法)、(挤密法和振冲法)、(化学加固法)。
89、地基处理中机械压实法、换填法、预压法适用于(浅层处理)。
90、我国区域性特殊土主要有(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