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作者:————————————————————————————————日期:2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

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2年6月1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92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

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

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

」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著放的鹄的。

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

」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1.须建基於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2.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3.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

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於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traditional)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裏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著书本,使儿童常常听著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

」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生长(to grow)」:「生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并不是仅仅虚无或缺乏的意思。

」他肯定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灌输能使之充分发展的。

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认识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的过程。

但他又说: 「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关系,或前因后果的关联。

」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

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 「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

」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以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桶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儿童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

”与之针锋相对,杜威主张“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为此,要遵循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儿童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因此,杜威强烈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极力强调教材的中心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缝纫和各种服务性劳动等。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杜威通过对教育本质的论述,驳斥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实际上是以“现代教育三中心”取代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作为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杜威顺应时代和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批判,主张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他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三中心”曾被各国的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视为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加以借鉴、利用,从而对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

正如伯内特(Joe R. Burnett)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 「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学。

」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利坦对杜威式的教育的批评是值得注意的: 他认为「当人们忘记了传授客体(the object to be taught)以及客体的首要性(the primacy of the object)时,当手段崇拜(不是有目的、而是无目的的手段崇拜)仅以对主体的心理膜拜而告终时,错误便产生了。

」附:李敖先生的《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悼念杜威先生》全文"中央社纽约一日合众电;世界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 ,行年九十二岁的约翰.杜威博士,已于今日因肺炎逝世。

彼系在格林威治时间十三时与世长辞。

”当我们看到这个噩耗时,不能不重温一下在二十三年前,杜威先生到中国来,所给中国的影响。

对他那毕生挚爱中国的热心,表示哀悼与怀念。

杜威(Dewev)先生名约翰门(John),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一八五九年十月二十日)在美国东北角的佛蒙特(Vermont)州的伯灵顿(Burlington)城。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八七九年)毕业于佛蒙特州立大学。

毕业以后,在乡间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两年以后,复入约翰斯. 霍市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教育和哲学,二十五岁时(一八八四年)得哲学博士学位)。

是年秋天,到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任哲学讲师,三十岁那年(—八八九年)任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哲学科主任。

不到一年,又回到密歇根大学任哲学科主任。

三十五岁时(一.’九四年).到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任哲学科和教育科的主任。

他在芝加哥创办了一个试验教学的初等小学。

这个小学,是种实验室的性质,目的在于将他十几年来研究所得的学说.加以试验、批判和实施。

小学校中学生的年岁,由四岁至十四岁不等,他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八人至十人,他亲身率同几个有幼稚教育及小学教育经验的人,认真地从事试验工作。

他拟定了一个组织方案,其中没向严格的制度和形式化机械化的设施,从这里,便开始了他那自然方法教育的初步试验。

到了后来,遂由小学的规模发展到大学预科。

一九零二年,这大学把附属的预备学校和教员实习学校等一起归并起来,合称为教育院,就请他做院长。

到了一九零四年,当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受聘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ombia University)的哲学正教授.一九三一年.,年达七十二岁,专任期已满,遂退休。

根据上面一些简略的叙述,我们可由而知道,他是一个“不出其位”的老教育家,在他退休以后的二十年中,他仍旧一直和教育界相接触,在人世间上,他毫无疑义的是一位尽瘁于教育,“死生以之”的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