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泥河中学李晓双
一.分析下列文字:看看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孔乙己》
二.知识回顾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
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三.环境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典型分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鲁迅《风筝》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了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哀的心情。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最后一课》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
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四.答题方法
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
最后明确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明确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2、渲染气氛;
❖3、烘托心情或形象;
❖4、为下文作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的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一般格式
通过描写天气、景物或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
交代了------
渲染了------
烘托了-------
为下文--------做铺垫
暗示了-------
推动了-------
深化了-------
注意:环境描写的分析
关注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修饰性词语和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关键词(修饰性词语、感情色彩的词):
A气氛:凄凉、凄清、冷寂、萧瑟、凝重、苍凉、平静、欢乐、祥和等;
B情感:悲伤、悲凉、伤心、冷漠、紧张、沮丧、恐惧、自卑、苦涩、期待、高兴、热烈、兴奋等;
C人物:善良、淳朴、忠厚、积极进取、行为感人等。
注意:环境描写出现位置及相对作用
❖1、在开头写景,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在文末写景,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注意:环境描写的分析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可以根据题目中分值的分配分析,例如4分题一般回答两点,6分题回答三点。
)❖1、要与文章主题联系起来;
❖2、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1、要与文章主题联系起来;
❖2、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试题研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