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犯商业秘密罪十年无罪案例研究报告

侵犯商业秘密罪十年无罪案例研究报告

侵犯商业秘密罪十年无罪案例研究报告关于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定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法禁止第三人诱使奴隶泄露其主人有关商业事务的秘密,并明确了法律责任;现代意义上的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律制度也是以19世纪英国衡平法为开端。

商业秘密(tradesecret)术语也是由英国率先提出,并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使用。

我国刑法关于商业秘密的构成与民事调整商业秘密的概念完全相同,需同时具备秘密性、管理性、实用性及利益性,所保护的商业秘密是侵犯知识产权罪当中的一个罪名,是一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机制的刑事犯罪。

此外,部分技术性商业秘密还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以及使用权可以转让、没有固定的保护期限、内容广泛等特点。

一、近十年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概况笔者检索获取了自2010年1月1日-2020年7月4日共260篇侵犯商业秘密罪裁判文书。

案例来源:Alpha案例库。

检索罪名:侵犯商业秘密罪。

检索区间:2010年1月1日—2020年7月4日。

案件数量:260件。

数据采集:2020年7月4日。

(一)整体情况分析图一:2010年至今,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例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二:案件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分别占比20.38%、14.23%、11.15%。

其中广东省的案件量最多,达到53件。

(注:此处显示该条件下案例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

)图三:涉案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图四:一审案件有100件,二审案件有83件,再审案件有28件,执行案件有45件。

图五:二审维持原判的有34件,占比为40.96%;其他的有15件,占比为18.07%;发回重审的有14件,占比为16.87%。

其中,主刑为有期徒刑案件67件,缓刑案件24件,附加罚金刑的案件有69件,含没收财产1件。

(二)无罪判决分析在以上样本库中,共检索到无罪判决五份,因无罪判决的争议突出、论证更加充分,典型意义更大,作为重点研究样本。

1.(2003)深宝法刑初字第1545号,向小祥等人侵犯商业秘密案(以下简称向案)。

公诉机关指控,向小祥等人将在原被害人潘国基开办的树燊五金首饰厂工作期间掌握的生产爪链技术用于离职后重新就职的上海流行饰品厂。

2.(2014)滨汉刑初字第66号,张一X、缪XX侵犯商业秘密案(以下简称缪案)。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缪××将其在参与联力公司研究生产三乙基铝项目时取得的工艺流程图、设备图和技术参数等提供给被告人张一×,张一利用该技术获益。

3.(2015)厦刑终字第590号,李某某侵犯商业秘密案(以下简称李案)。

原判认定,被告人李某某系百信公司鞋帽部经理,负责鞋类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其丈夫曾某某成立伟联公司后,李某某将其在百信公司掌握的七家客户介绍给伟联公司做鞋类产品的业务。

4.(2019)京02刑终425号,北京捷适中坤铁道技术有限公司及郭磊侵犯商业秘密案(以下简称捷适公司案)。

原判认定,被告人郭磊于2010年底入职被害单位青岛捷适铁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捷适公司),掌握模具的秘点技术信息。

2013年,被告人郭磊提议将上述模具技术申请为专利,并提供专利申请所需材料,供新入职单位北京捷适公司的专利申请。

5.(2017)苏02刑终38号,蒋光辉侵犯商业秘密案(以下简称蒋案)。

原判认定,上诉人武利军通过不正当手段从大山公司获取冷芯盒射芯机的相关技术信息,上诉人蒋光辉明知前述情况仍与上诉人武利军一起将该技术信息用于双某公司生产冷芯机。

通过分析无罪判决,可以发现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无罪理由基本上围绕着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商业秘密”的秘密性、管理性、实用性及利益性四性特征、是否存在法定损害结果、是否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特定手段展开,尤其对“商业秘密”“损害结果”的鉴定意见的争议十分“精彩”。

二、关于“商业秘密”的认定商业秘密是一种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

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既可能以文字、图像为载体,也可能以实物为载体,还可能存在于人的大脑或操作方式中。

(一)“商业秘密”的特征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和“不为公众所知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指出:不为公众知悉是指“不能从公共渠道直接获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第二款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一)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二)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三)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四)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五)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六)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可见,是指没有公开披露过、不能从公共渠道获得、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事项。

也就是确定了商业秘密相对秘密性的概念,仅限于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的特定人所有(知悉)、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

“知悉”和“获得”不能仅仅是一知半解,而应是全部获得。

涉案技术信息经过权利人的创造性劳动说明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

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不属于商业秘密。

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能直接获得;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的情形,都属于“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

新颖性意味着与以往不同、不为公众知悉。

例如,捷适公司案中,“北京捷适公司、郭磊将涉案模具技术申请专利,经初步审查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公开并授予专利权,也说明涉案模具技术具有新颖性(不为公众知悉)”。

商业秘密还需具有“实用性”特征,即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使用价值,权利人能够将商业秘密直接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二)商业秘密的鉴定商业秘密的秘密性是肯定性命题,“不为公众所知悉”是否定性命题。

如果具备鉴定的条件,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应当委托专业权威部门进行鉴定。

据以定案的鉴定结论必须进行当庭质证并听取双方意见后,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判断后决定是否采信。

在蒋案中,法院认为,“在现场勘查,工作台上的滑槽与曲柄外端上的滚动轴承的组合,其设置位置、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简单明了,并非隐秘、封闭,工作台被顶起时即可看到,无需‘借助起吊设备’就能够拍到……相关公众无需通过复杂的拆卸等反向工程技术手段即可容易地获得该技术信息;产品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仅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容易地获得该技术信息;鉴定人员能够多次进入生产车间现场拍得照片,可见相关企业也未采取保密措施,说明该技术已‘使用公开’”。

在向案中,“非公知点”爪链生产技术认定的《司法鉴定书》,形式上存在重大瑕疵:没有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没有完整的司法鉴定人签名,没有司法鉴定复核人签名、仅有鉴定专家组组长一人签名,鉴定专家组成员中的两人其鉴定资质不明;在实质内容方面,辩方提交的由五位专家出具的《专家意见书》以及模具专家丁松聚当庭的证言,都认为鉴定书所列的“非公知技术点”均为模具行业的“非公知技术”。

该《司法鉴定书》未获采纳。

三、关于商业秘密的管理性特征刑法要求权利人要对技术采取保密措施。

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TRIPS协议指出,法律要求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在合理的范围即可。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对商业秘密的管理性也一致解释为: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口头或书面的保密协议等其他合理措施。

由于技术性商业秘密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属性,要求员工不得离职,或离职后不得到同行业就职实际是竞业限制问题。

竞业限制必须严格依法。

不得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任意剥夺公民的劳动生存权。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如果用工方没有签订书面保密协议及支付保密费,要求侵权补偿的诉讼请求大都被驳回。

在向案中,辩护人认为,向小祥等四位被告离职后,因涉案企业并没有签订保密协议、支付保密费,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所谓“保守商业秘密的特别要求和措施”对他们没有任何法定约束力。

法院认为,“商业秘密保密义务乃是一种约定的合同义务而非法定义务。

潘国基及树燊厂从未与向小祥等四名被告人签订过任何有关厂内技术信息的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甚至未签订过劳动合同,也未支付过任何保密费用。

因此被害人未支付任何对价,与该四名被告人并未形成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合同关系,在此情况下,向小祥等四名被告人没有义务为树燊厂的任何技术信息保密”。

在捷适公司案中,终审判决指出,“按照三方协议,在被收购的情况下,青岛捷适公司原职工郭磊等人均由齐某带领入职新平台北京捷适公司,对郭磊等人而言,认为所有技术都归新平台理所当然。

”原判认定郭磊未履行保密义务有误。

需要注意的是,原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七条规定,不支付补偿费的,保密协议条款无约束力的规定,现已失效。

在检索到的21件涉及保密协议的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中,绝大多数都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支付了保密补偿费用。

在仅有的3件签订保密协议,但未支付保密补偿费用的案件中,法院仍然判定侵权人不因未获得保密补偿费用而不承担保密义务。

其中隐含的是否支付保密费用听从双方保密协议中的约定之意,似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文义不符——“并”在条文中显然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强制义务——如果约定竞业限制,就应当约定经济补偿条款。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特定行为具有人身依附性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在利诱之下主动流动(主动跳槽)和被动流动(被邀请跳槽)实现和完成居多,可以据此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合法知悉商业秘密内容的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包括公司、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曾在公司、企业内工作的调离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与权利人订有保守商业秘密协议的有关人员。

间接侵权是指明知或应知前述第一种至第三种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

直接侵权。

如蒋案中,法院认为,“被告人武利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山公司包括秘点1、2技术信息在内的技术资料。

被告人蒋光辉明知被告人武利军所获得的大山公司的冷芯盒射芯机的相关技术图纸是商业秘密,并且采取了相关保密措施的情况下,仍与被告人武利军一起将该商业秘密用于双某公司生产冷芯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