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物流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下塘
紫蓬、三河、长临河
高刘
水湖、吴山、石塘、梁 园
杨庙镇、朱巷镇、庄墓 镇、罗塘乡、义井乡、 左店乡、杜集乡、造甲 乡、陶楼乡、岗集、元 疃、白龙、杨店、响导、 陈集、八斗、古城、马 湖、众兴、张集、牌坊、 包公、官亭镇、丰乐镇、 高店乡、铭传乡、柿树
合肥市选择以下九个城镇作为合肥市都 市区外围重点发展的小城市(小城市) 肥东:长临河镇、梁园镇、石塘镇 肥西:水湖镇、下塘镇、吴山镇 长丰:三河镇、紫蓬镇、高刘镇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长临河 三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水湖: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长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 新区。 发展规模:2030年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25万人,城镇人口22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 平方公里以内。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南、次要向北。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下塘 发展定位:以铝产业加工的主导产业生态型工矿城镇。 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20万人,城镇人口16万,城镇建设用地为16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
(万人) 500
32--80 25--30 22--45 32--80 20--35 18--25 32--50 18--30 22--30 32--50 28--50 14--25 14--25 14--25
肥东(12)
元疃、白龙、杨店、响导、陈集、八斗、古城、 马湖、众兴、张集、牌坊、包公
梁园
发展定位:振兴商贸业,做大工业,合肥市工贸综合型县域中心城镇。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在12-25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沿合蚌路向西南发展。
石塘:
发展定位: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集群道路,是合肥市工贸综合 型县域中心城镇。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2-25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西南发展。一、 Nhomakorabea乡空间结构
1、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700万人口的都市区
2、考虑交通设施对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 依托重大交通设施的重点镇
3、考虑合肥市经济圈重大发展战略,培育小城市既是市域 发展需要也是合肥经济圈内城市需要
通过构建“圈层+轴向”的城乡空间拓展模式,规划提出 “一核一圈五轴的城乡空间结构。
一核:合肥中心城区。
一圈:城市都市区
中心城区为核心,与周边副中心城区、城镇呈一体化发展趋 势、密集分布的城镇圈层。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四个新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 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 区。
五轴:由中心城区向五个方向的发展沿着交通轴线 的发展轴。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副中心城区内城镇发展指引:
店埠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协调与中心城区东部老工业区的关系,预留充分的区域性基 础设施通道;严格控制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加强与撮镇、化工基地的联系,加强与中心城区 交通设施的对接;严格控制店埠河两岸的用地,充分挖掘店埠河资源,打造店埠河景观廊道。2030年, 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 上派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承担合肥经济开发区配套城区的职能,发展配套产业;保持 城区紧凑组团状格局,严格保护江淮运河两侧绿色廊道;加强与中心城区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 开发区、滨湖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派河港区的货运能力。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 双墩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加强与瑶海经济开发区(新站)、庐阳工业园区、现状三十 头镇的空间协调和基础设施的衔接。2030年,人口规模40-50万人。 撮镇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及店埠城区联系,引导城镇空间集中向东、北发展,升级改造店埠河港区, 加强港区与店埠、循环经济园之间的交通联系。2030年,人口规模30-40万人。 桃花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形成合肥市配套产业基地。积极与合肥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合作。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30-40万人。 南岗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高新产业研发与技术转 化为主要特色的新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 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20-30万人。 严店镇: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充分利用滨湖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镇域经济。注意与北部上派、南 部三河的经济联系,注重滨湖地区的保护和综合利用。2030年,人口规模20-30万人。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长临河、石塘、梁园、三河、紫蓬、高
刘、吴山、下塘、水湖 29个镇 600个中心村。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北。 吴山 发展定位:以吴王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带动吴山美食的推广,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发展 都市农业,走农业产业集聚道路。 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7万人,城镇人口5万,城镇建设用地为5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 三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以旅游为龙头,以三产作支撑,发展旅游名镇、经济大镇、文 明新镇。 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10平方公里 左右。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 紫蓬 发展定位:以紫蓬山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二产作支撑,发展城镇经济。 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9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9平方公里 左右。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 高刘 发展定位:合肥市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江淮风貌带的重要载体,合肥市城郊休 闲度假基地,重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走廊、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12-25平 方公里左右。
岗乡、山南、花岗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发展指引
1、中心城区
强化合肥在圈内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 产业扩散、技术创新和信息集散的功能以 及在利用外资,对外经贸与合作、科技辐 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2、副中心城区
副中心城区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合肥经 济圈外围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承接 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同时缓解中心城 区的压力。综合配套公共管理、教育科技、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邮电金融、商业服 务、旅游休闲等设施,突出集聚和规模效 益,增强综合实力及辐射能力,鼓励本地 就业,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 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塑造各具 特色、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三、城镇职能分工规划
以各个区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 色型城镇为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 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 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
名称 中心城市
店埠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 南岗副中心城区 双墩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职能
工业型 旅游商贸型
元疃、白龙、杨店、响导、陈集、八斗、古城、马湖、众兴、张集、牌 坊、包公
肥西(7)
官亭、丰乐、高店、铭传、柿树岗、山南、花岗
长丰(10)
杨庙、朱巷、庄墓、罗塘、义井、左店、杜集、造甲、陶楼、岗集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二、市域城乡规模等级规划
规划布置中心村600个 其中:肥东县:200个
肥西县:200个 长丰县:200个 每个中心村户数在800-1200户之间, 总人口100万。
县下辖市(镇级市)
1 建立产业特色; 2 建立较完善的城市功能,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3 市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进行; 4 基础设施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 5 市场协作与政府主导共同发挥作用; 6 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整体规划、坚持规划法制化; 7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促使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小城市指在中心城市外围中心镇、重点镇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规划建设的具有一 定人口规模,并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就业机会的新兴城市。
意义 建设途径
建设特点
解决布局分散、减少资源浪费、 缓解市区人口压力、优化城市结构、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城乡互补 与小城镇工业 化的富裕城乡
经济目标
实现公共服务 均等化与劳动 力自由流动的 和谐城乡
社会目标
建设经济、社 会发展与环境 保护相协调的 绿色城乡
生态目标
构筑内部资 源与外部机 遇相匹配的 集约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