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单元计划植物单元一、单元概述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实际上,第二单元动物的核心概念,仍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的。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其余的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科书将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校园的树木1课时大树和小草1课时水生植物1课时植物的叶2课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1课时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课时五、单元教学措施第1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第2课至第4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
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
第5~6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第7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第8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
六、教学准备水葫芦、金鱼藻、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
动物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
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尽管有植物单元的影响,但平时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学生往往从自己所饲养的小动物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显现出对生命的关切之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核心概念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具体概念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饲养一种小动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一)1课时蜗牛(二)1课时蚯蚓1课时蚂蚁1课时金鱼1课时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课时五、单元教学措施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是从“寻访小动物”开始的。
我们期望学生能找到多种小动物,并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兴趣。
通常情况下,这种兴趣将激起学生自发的观察认识活动。
这正是“寻访小动物”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
在学生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的时候,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学生希望他们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
这正是动物单元中第2课至第6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教学内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务:以科学课观察研究活动的名义使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尝试着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动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六、单元教学准备四种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饲养箱(或广口瓶)、饲养盒、鱼缸、金鱼藻、放大镜、泡沫塑料、盘子、玻璃杯、菜叶、青瓜、西红柿、面包片。
我们周围的材料一、单元概述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
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过程与方法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
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我们周围的材料2课时哪种材料硬1课时比较韧性1课时它们吸水吗1课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课时砖瓦和陶器、瓷器1课时给身边的材料分类1课时五、单元教学措施这个单元的第1~2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第3~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
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他们将通过实验一一检验这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征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
在这4课的学习中,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
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