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
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小组代表展示课文翻译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4.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小
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椅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 其他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4.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作业】
1、背诵
2、
3、4段
2、课后题三
淮滨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1、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雕刻者技艺高超的句子
2、找出概括核舟主题的句子和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
本段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能概括全文,点名核舟特点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
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学习课文第三段,想一想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3、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
,本段文字是怎样说明舟尾的情况的呢?。
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本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舟尾横卧一楫”,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
第四段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第五段主要写核舟背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拓展延伸探究文体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小结【作业】
淮滨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
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人。
,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
髯()椎髻()膝()楫()不属()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
因势象形:尝:贻:
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诎: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面,次写它的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部分,次写,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