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篇一: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篇二: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⑤表修饰关系.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篇三: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
如:(1)(《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
例如:(1)《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为学》)二、其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 、“那” 、“其中”。
如:(1《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4《狼》)——其,译作“其中的”。
2、(1)《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
如:(1)《醉翁亭记》)——而,译作“又”。
(2)〈论语〉十则》2、“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
如:《扁鹊见蔡桓公》3,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1)《〈论语〉十则》(2)《狼》样一起追赶。
4,或不译。
如:(1)《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
(2)《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5。
如:(《醉翁亭记》无穷无尽。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四、于“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
如:(1) (《出师表》)惜痛心的。
(2)(《出师表》)(3) (《出师表》)(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出师表》(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种人。
五、以1、、“用”、“拿”等,如:(1)《狼》(2)为......(《核舟记》)做成......(3)《出师表》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如:(1《曹刿论战》(2《马说》3、“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
如:(1)先帝之灵(《出师表》)—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帝之明(《出师表》)——伤了先帝的之明。
(3《出师表》4、“。
如:(《陈涉世家》)六、焉1、。
如:《愚公移山》2、(在其中)。
如:(《〈论语〉十则》3、“呢”等,也可不译。
如:(1)(《爱莲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七、则1、“则”可作连词,用在分句与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么”、“那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如:(1(《陋室铭》(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2、“则”作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八、乃作副词或连词,用在分句或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才”“就”“竟”等。
如:(1《狼》(2《宋定伯捉鬼》(3(《桃花源记》九、为1、“制造”、“设置”、“雕刻”、“担任”等。
如:(1)《公输》)——“为”可译为“制造”。
(2)《核舟记》)——“为”译为“雕刻” (3)“为屯长”(《陈涉世家》)——“为”可译为“担任”。
2、“为”表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作为、当作”。
如:(1)为坻,为屿,(《小石潭记》)——“为”可译为“成为”。
(2)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为”可译为“作为、当作”。
4、“为”,作介词,可译为“被”、“于、在”、“对、向”、“给、替”等。
如:(1)士卒多为用也(《陈涉世家》)——“为”可译作“被”。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为”可译作“于、在”。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可译作“对、向”。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作“给、替”。
5、“为”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
如:项为之强(《闲情记趣》)6、“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如: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见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