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怒吼吧,黄河》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对文章又有了自己的解读,文章以“怒”为主线,写了黄河之“怒”,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

我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已完成生字词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体会黄河的“怒”。

第二课时仅仅围绕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不深,因时代的久远,对那段抗战历史,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虽有所了解,但感受也不深刻,因此学生对文本的四个分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也认识不深,这些困难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及情感的激发。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结合文段及感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文段,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自学中探究问题,在情境的想象中感悟文本,在文本的语用训练中体会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能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即诗人和作曲家之“怒”,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树立和平时期的爱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自学和情境想象中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仿写分句,根据情境进行语用练习。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情激情,通过情境教学法,给予文字更多的画面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激发情感。

2.合作探究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文段的特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

3.读中感悟法:朗读既是一项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升华。

4.文本拓展法。

结合文段的重点词语,拓展文本,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回归黄河之“怒”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板书),齐读课题1遍,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板书),这节课,我们通过微课,再次走进黄河。

思考: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起反抗、不甘为奴……)
(二)紧扣“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
1.感受诗人之“怒”,品读仿写分句。

再来看一下这个“怒”字,心不甘为奴,所以为“怒”。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黄河之怒因为不甘为奴,诗人光未然把怒化作满腔激情,(板书诗人)于是你听诗人怒吼了:
(1)听录音范读。

(2)出示小组合作学自学任务单:
①把文段读通、读流利。

②对文段中的重点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③读分句,联系当时的背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参看课后练习第3题)
④你能运用收集到的形容声音的词语,根据分句格式,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
再仿写一个分句吗?
⑤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个分句吗?从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3)运用智慧教室测评工具和学生ipad机进行小组竞赛汇报。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①两个小组读。

评价,加分。

②个人汇报,(句式上排比句、比喻句、分句,内容上诗人声音变化大等)
回答合理小组加分。

③第二个分句,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受日寇侵略的痛苦;第三个分句,仿
佛看到了军民团结一心,无比欢快的情景;第三个分句,仿佛看到了中
华儿女不屈不挠、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④小组合作写一个分句,汇报展示,评价。

每个组都得提交,提交加分,
优秀再加分。

(打印学习单)
⑤个人读,谈感受。

小组加分。

2.感受作曲家之“怒”,想象“异常艰苦”
(1)刚才,你的朗读迎来了同学们的掌声,诗人光未然的朗诵迎来的掌声响彻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板书作曲家),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

)于是,我们看到了作曲家怒吼了。

(2)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如何理解“异常艰苦”?看视频,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
曲?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冼星海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就在一孔小小的窑洞里,他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他想象着——,想象着——,——地修改着,——地吟唱着,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汇报,指名答。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冼星海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就在一孔小小的窑洞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顾不上梳头,顾不上睡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想象着黄河边的演奏,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4)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革命激情,爱国情怀)
3.创设情境,感受军民之“怒”。

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师生音频合作读)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

此时(生接)……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

)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周恩来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你是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的?
总结:听着这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军民怒吼了,中国人民怒吼了,千千万万军民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话题跟帖,拓展表达
抗战胜利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幸福地生活着。

有人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都70多年了,现在又是和平时期,《怒吼吧,黄河》这样的曲子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请你听听《怒吼吧黄河》的演奏,发表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请继续在微博发表留言。

(五)板书设计:
19.怒吼吧,黄河
黄河
诗人作曲家
军民
革命激情,爱国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