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课时:2课时【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
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
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2表达技巧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
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
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
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
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再如2009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为了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句就运用了绘形绘色的写景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基础积累认读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滟滟( ) 霰( ) 扁舟( ) 砧石( ) 芳甸( )拂去( ) 皎皎( ) 喧闹( ) 碣石( )(二)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滟滟随波千万里(2)月照花林皆似霰(3)愿逐月华流照君(4)鱼龙潜跃水成文(5)应照离人妆镜台(6)江流宛转绕芳甸(三)佳句诵读(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3)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5)________________,应照离人妆镜台。
(6)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探究1.“月亮”空灵、澄澈、高洁,它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或渲染离别的情怀,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烘托劫后的荒凉,或感悟人生的哲理,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血脉和灵魂。
在本诗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二课时三、内容探究3.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高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和主题1.真题示例:1.(2013·安徽省安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泗州东城晚望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呈现出来。
答:【方法总结】1.解题思路(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
(抓意象,探感情)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
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2)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
(析意境,品情调)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
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透表面,挖含义)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答题模式景物形象的特点+特点的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C.碣石(jié) 谄媚(chǎn)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ǎ)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诗歌,完成6~7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答: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阅读以下诗段,回答8~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