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姓名:刘贵珍导师:张小永学院: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学研究方向:幼儿教学日期: 2 016年6月3日一、研究背景及概况“诲人不倦”是孔子提出的为师之道,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教师精神的实质所在,它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
然而,近年来,幼儿园教师虐待幼童事件屡屡发生,本该是最温柔、最慈母的幼儿园教师却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为何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她们会有如此的失范行为?行为背后,除了与她们个人的自身因素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已成为幼儿教师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呈增多趋势,且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随之加重。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naerg)早在1980年的报告中就已指出:教师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自己带来了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疾患,而且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教师正常水平的发挥。
它作为一种消极情感,降低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直接的传染给学生,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致影响整个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不好就会使人力资源遭到损失,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以及对政治、经济会产生不良影响等。
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会为之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这种严重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而在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每天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的问题,并要解决来自方方面面的矛盾与困惑,同时幼儿园的工作内容杂,工作时间长,而且任务重,所负担的责任又大,工作时总是匆匆忙忙,难得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工作的乐趣,这就容易使她们的情绪产生波动,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瑞典作家爱伦·凯说道:“教育一个小孩,就等于把一个灵魂的生死之权握在手里。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担负着保育与教育的双重责任,其喜怒哀乐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某一次过激的行为都可能对幼儿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找出应对的策略来预防并减少这一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从定义方面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
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
(二)在成因方面1. 主观因素(1)个体的个性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
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产生的压力感就越大。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要求自己尽善尽美,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
而很多的时候,忽略了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旦受挫,便会增加其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3)角色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师指对职业、幼儿和个人的认识。
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取决于教师能否明晰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目标等。
明确教师的职责、义务、权利和目标可以起到减缓职业倦怠的作用。
(4)工作特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特征包括:工作负荷过载、高情感投入、技能多样性、安全责任重、收入与发展不满意、缺乏领导和家长支持。
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突出工作特征是高情感投入和安全责任重。
幼儿教师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会提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感受性,增加负性情绪的产生,并固着于消极情绪氛围,因此情绪衰竭会更加严重。
2.客观因素(1)教育观念的落伍和不科学、不公正的管理方法,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导火线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去,使有些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二是领导在评估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实绩、教学特长及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时,有明显的偏袒行为,老师们最怕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教职工考核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是否能顺利地晋升职称。
(2)工作量的繁重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幼儿教师担负着幼儿的全面教育工作,教育内容涉及科学、语言、社会、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还要负责班级的卫生,保育保健工作,设计活动方案,制作教具,更换家园联系栏,填写幼儿入学信息卡,写业务、政治学习笔记,记录一日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轮流负责日托幼儿的吃饭和午睡工作,个案分析,活动反思,教学研究,承担社会性的演出、演讲任务等等。
名目繁多的活动,管理者的“不近人情”和琐碎复杂的工作,使教师产生了身心上的倦怠。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时,就采“得过且过,混日头下山”的消极等待策略,工作中没有活力,缺乏创新精神。
(3)教师的焦虑心理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的焦虑心理, 而累积的焦虑心理,又往往诱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目前, 在教师群体中患重度焦虑的人数在增长, 并且出现由于重度焦虑所带来的自我伤害问题。
重度焦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治疗。
在职业发展方面, 重度焦虑者表现为非常明显的且极其严重的职业倦怠, 常常试图逃离现有岗位, 有些甚至还会不惜一切代价。
(4)幼儿教师的待遇过低,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待遇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幼儿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这使教师们感到非常不平衡。
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幼儿教师与其他社会性行业相比较,所获得的报酬与其繁重的工作状况及身心付出并不能成正比。
可以说,这也是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5)环境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来看,首先,近年来社会变迁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幼儿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而这些要求会带来教师压力的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职业感受。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开展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实现新教育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各种理论、课程模式层出不穷,课程改革的呼声也很高。
可是具体怎样操作,怎样去实现这一改革,对于教师来说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实践、适应和反思,要不断的进步。
在适应这些变化的时候,教师都要重新思考与定位。
公众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
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别人来尊重,家长、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并没有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她们必要的尊重。
幼儿教师失败时常常遭到责骂。
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十分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了解幼儿,才能很好的给幼儿传授知识以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面对压力,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如果缺乏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则会损耗幼儿教师的工作士气与热情,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从幼儿园环境来看,幼儿园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占地面积、教育教学资源、器械配备等。
许多幼儿园普遍存在园所环境差的情况。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越差越容易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另外,幼儿园的管理者对于幼儿教师尊重、理解与支持,以及对教师个人工作的状态、能力与效率的评价都与职业倦怠感的发生息息相关。
工作环境如果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都将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归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方面归因(attribution) 是人们对发生事件内在的原因的探求,代表人们怎么认识、理解、推测和解释周围事件。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作为人格特征之一, 它与耐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心理特质一样, 都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相信外在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那些外控的、对学生怀有监督主义观念的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人格解体,更强烈的低水平的个人成就感。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倦怠的表现、产生倦怠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等内容。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倦怠的表现进行描述,以帮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倦怠,避免倦怠。
对于倦怠产生的原因也有大量的研究。
梁慧娟、冯晓霞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为背景性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
而在李永鑫、张阔、赵国祥的综述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社会支持。
两者都说明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内因(个体内在的因素)和外因(外界的影响)。
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多的建议,比如由杨卫星、吕佳提出的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调适两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