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知识题库编制:行政中心目录一、组织机构的成立二、全员培训的实施三、体系文件的编写四、责任考核的实施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六、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七、考试题汇总(摘选)第一部分成立组织机构----- 主要考点1.企业应建立“两个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全面负责企业“两个体系”建设。
同时,企业“两个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必须以(正式文件)明确。
2.企业应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两个体系”建设应履行(职责),并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增加安委会、安全领导小组相关职责。
3.凡是(未建立“两个体系”组织机构)的,(未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应履行职责)的,属公司安全双体系建设否决项,评定验收不通过。
4.企业应制定“两个体系” 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任务)、(进度安排)等。
第二部分实施全员培训------ 主要考点1.企业应制定“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计划),并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核方式)、(相关奖惩)等。
2.应(分层次)、(分阶段)组织进行“两个体系”建设的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3.培训结束须进行(闭卷考试),考核结果应记入(培训档案)。
4.凡是(无签到表),(无教材或课件)、(无教师)等相关记录的,均认定为培训记录不详实。
5.凡抽查(10)%的相关岗位人员,(5)人及以上未掌握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6.抽查、问询各层级、各岗位人员是否掌握“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
第三部分编写体系文件-- 主要考点1.企业应制定符合“两个体系”建设标准要求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
2.体系文件应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传达至各部门/ 岗位)。
3.要验证安全双体系制度、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是否已传达至各部门/ 岗位,就要检查公司有无(发放记录)。
第四部分责任考核--- 主要考点1.企业应建立健全“两个体系” (考核奖惩制度),或在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中涵盖相关内容,明确考核奖惩的(标准)、(频次)、(方式方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薪酬)相挂钩。
第五部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 主要考点(重点知识)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一)主要包含:1、风险点排查、确定2、危险源辨识、分析3、风险评价4、控制措施5、风险分级管控责任落实6、风险分级管控清单7、风险告知(二)知识点:1、在风险点排查、确定过程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作业活动必须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类)清单。
(√)2、(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应覆盖岗位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所有工作地点或设施,包括涉及产生粉尘、化学浓度高、噪声超标等职业危害点。
3、企业应针对作业活动清单中所列活动,逐个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
4、公司各岗位员工应了解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及其危害后果,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问答释义:1、什么是危险源?通俗的理解是,危险源又称风险点、风险源,即危险的源头、源点。
如:设备或其他生产设施本身存在的危险性、人在操作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生产场所本身存在的不安全问题、物品本身就存在不安全性(如危化品本身就不安全)。
其理论性的定义是: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他们的组合。
2、危险源是如何分类?危险源分类的标准至少有3 种,其中广泛采用的是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的分类,将危险源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
这个分类法与我们安全管理中经常提到的事故发生的四大原因基本一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
在这四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核心” ,所以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其次是物的因素(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全装置、涉及安全的工艺等);再次分析,环境因素(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最后分析管理因素。
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几种方法?①危险源的辨识可以根据活动、产品、服务的性质选定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辨识。
其中,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法)一起使用。
为便于大家理解这两种方法的不同,解释如下:②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个步骤中的危险源,进行控注释: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就是把单面机作业这一个活动,分为备纸、开启预热等步骤,针对每个步骤分析可能存在哪些危险源,然后说明应采取什么措施预防和控制,这就是工作危害分析法,非常简单实用。
知识点:1、工作危害分析法又称为作业安全分析、作业危害分解,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工作场所、作业活动的全面覆盖。
(√)2、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只需找出危险源并提出治理措施和补偿措施。
(√)③安全检查表法使用安全检查表法识别危险源,首先应制定基础单元内(设备设施清单),在统计过程中相同或相似性能的设备设施可以合并,但不同设施确保不能遗漏。
如何使用安全检查表法,举例如下:4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5、风险和危险源什么关系?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6、什么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因为企业一切的安全事务(如建章立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控制风险。
7、风险评价的方法是什么?风险评价的方法有非常多种,从便于推广、掌握的角度,优先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
L --- (likelihood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 (exposur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根据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w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发生事故事件偏差的后果严重行(C)判定准则、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8、公司风险分为几个等级?风险分级管控的层次(1)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3)风险分级管控的主体管理责任分别是公司、部门、班组、员工,同时上一级每月对下一级的风险进行一次监督管理。
(√)9、风险管控的措施包括哪些?(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2)控制措施2.1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具体含义如下:--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下料口自动清堵装置以消除人工清堵这一危险行为;--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皮带输送机头部、尾部安装防护网等;-- 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为防止原料系统出现正压,危害巡检或检修人员安全,将高温风机与尾排风机连锁,尾排风机出现故障跳停时,高温风机自动跳停;--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如铲车安装声光报警装置。
2.2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等,如脚手架搭设验收程序、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制度、预热器清堵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如合理规划作业方案,减少危险作业现场非必要的作业人员等;-- 预测预警,如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等;-- 统计分析,如事故、未遂事件统计分析等;-- 安全互助体系,如煤磨换衬板作业时,在煤磨外部设置专人监护等;-- 风险转移(共担),如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等。
2.3教育培训措施-- 员工入厂三级培训;-- 每年再培训;-- 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 其他方面的培训。
2.4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2.5应急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尤其是现场应急物资,如预热器用于灼烫应急处置的喷淋洗眼装置)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10、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公司编制的《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1、风险告知(1)公司应通过有效方式告知企业主要风险相关内容,如通过(课堂培训)、(在厂内宣传栏公示)、(在车间/ 设备上公示)等。
(2)公司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重大职业病危害风险)。
第六部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主要考点(重点知识)一、问答释义1、什么是隐患?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患是指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2、隐患一般分几级?隐患有哪些分类?(1)隐患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金额排除的难度、导致事故后果、影响范围为标准划分为:(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2)隐患分类:(基础管理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3、确定重大事故隐患的原则(1)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2)涉及重大危险源、重要装置(3)涉及多人滞留,暴露10 人以上的(4)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5)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6)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4、什么是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