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药理
饮酒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药物的疗效。 服药期间饮酒,酒中所含的乙醇以及其它多种物质(如 酪胺等)可能在体内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不仅会 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而且可能加重药物毒副作用或乙 醇对机体的损害。
影响因素——机体方面
性别 年龄
病理因素
营养状态
精神因素
遗传因素
避孕药物
激素避孕药——分类
孕激素类药——不良反应
②药物的作用不同;
③副作用和毒性不同。
药物影响因素——给药途径
①起效时间不同 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 直肠﹥皮肤 ②作用效果不同
药物影响因素——给药时间
①饭前用药起效快,饭后用药刺激性小; ②根据用药结果选择用药时间;
③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昼夜差别;
④半衰期短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
⑤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间隔。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
3. 预防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4. 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绝经期后妇女); 5. 用于前列腺增生、晚期前列腺癌;
6. 用作避孕药,与孕激素类药合用抑制排卵; 7. 用于退乳; 8. 治疗痤疮,在男性可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在女性可
选用雌-孕激素复合制剂;
9. 本药透皮喷雾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中至重度的血管
药物作用——两重性
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 的作用。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不适
或痛苦的反应。
药物作用——影响因素
1
药物方面
2
机体方面
影响因素——药物方面
1
2
剂量和剂型
给药途径和时间
3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影响因素——剂量和剂型
1.剂量:
①作用强度不同;
②用途不同。 2.剂型: ①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孕激素类药——体内过程
黄体酮口服后经胃肠及肝内迅速破坏,故采用注射给
药。
血浆中的黄体酮大部分与蛋白结合,游离的仅占3%。 代谢产物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 人工合成的炔诺酮、甲地孕酮等作用较强,在肝脏破
坏较慢,可以口服,是避孕药的主要成分。
油溶液肌内注射由于局部吸收缓慢可发挥长效作用。
吸收:卵巢分泌的天然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它可经消
化道吸收。
分布:血浆中雌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特异性结合,
也可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结合率在50%以上,在进 入细胞前与血浆蛋白分离。
代谢:雌二醇在肝脏迅速代谢成雌酮和雌三醇。 排泄:代谢产物部分以葡萄糖醛酸及硫酸结合的形式从
肾脏排出,也有部分从胆道排泄并形成肝肠循环。
药效受激 素避孕药 影响的药 物
抗凝药的抗凝效果降低
降糖药控制糖尿病的疗效降低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效果增强
激素避孕药——给药时间
在睡前服,不良反应可减轻。
每日服用避孕药时间应相同,以免血药
浓度波动大,影响避孕效果。
激素避孕药——不良反应及处理
类早孕反应 轻者不需处理或进行对症治疗, 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更换制剂
,也可抑制乳汁分泌。
4. 维生素C:口服1g维生素C能使本药单次口服的生物利
用度提高到60%-70%。
5. 钙剂:本药可增加钙剂的吸收。
6. 孕激素类药:与孕激素类药合用,对抑制排卵有协同
作用。
7. 吸烟:服用本药的同时吸烟,可增加发生心血管系统
不良反应的危险,且危险性随着吸烟量和吸烟者年龄 的增加而增加。
茶碱 维生素 K 咖啡因、维生素 K 咖啡因 碳酸氢钠 维生素 C 酪胺 乙醇 酪胺 酪胺
吸烟对药物的影响
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诱导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 从而增强药物代谢,减弱药物效应。
避孕药:吸烟的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与死亡率比同年龄不吸烟者要高10倍左右。
饮酒对药物的影响
2. 治疗晚期乳腺癌(绝经期后妇女)、晚期前列腺癌;
3. 与孕激素类药合用于避孕。
炔雌醇——注意事项
1. 儿童:青春期前儿童慎用,以免早熟及骨骼早期闭
合。
2. 妊娠期:禁用。全身用药可导致胎儿畸形,阴道用
药也应注意;用药后所生女婴可发生生殖道异常, 罕见患者在育龄期出现阴道癌或宫颈癌。
3. 哺乳期:禁用。本药可能从乳汁中排出,影响胎儿
合成: 炔雌醇、 炔雌醚、 戊酸雌二醇等
雌激素类药——作用机制
与靶细胞核内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然后与核内靶基因中特异性核苷酸序列——雌激素反 应元件(hormone response elements)相互作用,产 生基因组效应(基因转录或抑制特定基因转录)。
雌激素类药——体内过程
对人体三大代谢的影响:
对糖代谢、脂代谢、蛋白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停药 后可恢复正常。
与子代发育的关系:
停药后,药物对胎儿无影响,出生婴儿畸形发生率不 增加。(应用长效激素避孕药建议停药半年后再怀孕 是安全的)
和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较大剂量雌激素有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但国产 避孕药并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
避孕药药理学
林薇
1 3
药理学概述
2
避孕药简介
药理学——研究内容
药物和机体(含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药物之间相互影响 体内过程 时量关系 消除动力学及相关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
药效学 药物 机体 药动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
机体
药物作用——选择性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 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作用很弱 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 的差异,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孕激素类药——药理作用
生殖系统
月经后期: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子 宫内膜腺体生长与分支,使内膜继续增厚、子宫充 血,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和胚胎 发育做好准备。
经期:使子宫内膜全部脱落,避免因脱落不全造成 的出血。
妊娠期: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减少子宫
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松弛平滑肌, 使胚胎
阴道流血
流血量少或稍多者,每晚加服炔 雌醇;流血量或时间如同月经, 可停止服药
停经或 月经过少
连续发生两个月停经者,应考虑 调换避孕药种类或停止服药
体重增加
不影响健康,可注意均衡饮食, 合理安排生活方式,适当减少盐 分摄入并结合有氧运动
色素沉着
不影响健康,停药后多数可减轻 或恢复
其它
可对症处理,并要时停药
独应用一种药物的效应。A(1)+B(1)<1 (以上各项设A和B的本身效应为1)
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食 物 对 药 物 吸 收 的 影 响
食物的酸碱性
食物抑制药物 吸收
食物与药物竞 争吸收
食物催化药物 分解或失效
饮料对药物的影响
饮料 茶 绿茶 咖啡 可乐 汽水 果汁 酸牛奶 酒类 红葡萄酒 啤酒 具药理作用成分
炔雌醇——药理作用
强效雌激素,其活性为雌二醇的7-8倍,口服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40%-50%。
对下丘脑和垂体有正、负反馈作用,小剂量可刺激促
性腺素分泌,大剂量则抑制其分泌,从而抑制卵巢的
排卵,达到抗生育作用。
炔雌醇——适应症
1. 补充雌激素不足,治疗女性性腺功能不良、更年期综
合征、月经紊乱(如闭经、月经过少)、功能性子宫出 血、阴道干燥和萎缩等;
月经稀少或年龄>45岁者
原因不明的阴道异常流血 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者
激素避孕药——远期安全性
与生殖器官肿瘤的关系:
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乳癌的发病率,可减少子 宫内膜癌的发生,同时减少卵巢上皮癌的发生。
对生育力的影响:
停药后不影响生育。服药时间过长,停药时年龄已近40 岁或超过40岁,排卵恢复时间有延迟趋向。
避孕药成分——孕激素
来源:主要由黄体分泌,妊娠后逐渐改由胎盘分泌。
天然:黄体酮(孕酮),体内含量极少。 临床多用其人工合成品: ① 17α -羟孕酮类:由黄体酮衍生而来,活性谱与黄体
酮相似,如甲羟孕酮等。
② 19-去甲睾丸酮类:由炔孕酮衍生而来,如炔诺酮等
;除有孕激素作用外,还有轻微雄激素样作用。
激素避孕药与体重增加
口服避孕药所含的孕激素具有
雄激素样副作用,长期服用后 身体可能会出现发胖、体重增 加;
口服避孕药中所含的雌激素会
引起水钠潴留,因此有些女性 在使用口服避孕药后可能会引 起体重增加。
激素避孕药——禁忌证
严重心血管疾病 急、慢性肝炎或肾炎 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 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子宫或乳房肿块患者 哺乳期
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
相互作用结果:
血药浓度改变
相互作用环节: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
相加:两种性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产生的效应相等或
接近两药分别应用所产生的效应之和。A(1)+B(1)≈2
协同:又称增效,即两药联和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
过两者之和。A(1)+B(1)>2
拮抗:又称降效,即两药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
舒缩症状。
雌二醇——注意事项
1、儿童:禁用;本药易引起儿童性早熟。 2、妊娠期: 确诊或怀疑妊娠者禁用。妊娠期间使用雌 激素,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用药后所生女婴可能出现 生殖道异常,女婴成年后发生阴道腺病、宫颈鳞状上
皮发育不良或宫颈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3、哺乳期: 禁用。雌激素可随乳汁分泌,并可抑制泌 乳;用于退乳时需停止哺乳。 4、钙剂:本药可增加钙剂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