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三上第二课《与计算机交朋友》说课稿

1三上第二课《与计算机交朋友》说课稿

整体语速较慢,语调的起伏。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与计算机交朋友》。

对于本节课,我将依据新课标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连接词:首先,我们知道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WINDOWS XP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本课本是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起步时期,是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的阶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是在第一课《信息技术初研究》的基础上,更加详细的介绍计算机的整体组成部分与使用方法。

这节课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容忽视。

二、学情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知识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属于启蒙阶段,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针对我们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我会更加注重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熟悉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熟悉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难点为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将教学资料设置成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创设情境法。

在每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恰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

3直观演示法。

演示不仅仅是教师演示,还能够是学生演示,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学生的学法方面来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透过自主学习,尝试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不需要说1、2、3。

你可以总起先概括你的教法、学法有哪些。

六、教学准备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计算机中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将准备好台式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箱、投影仪等教具,通过直观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哪5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比较观察,揭示课题/激趣导入),用时3分钟。

投影展示图片(图片中显示人们正在使用计算机做事情(语调上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做什么,通过使用计算机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计算机如何简单操作?(各个问题说的有些平淡了)透过预设问题,引导得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此时,将知识点板书出来。

从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事件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透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感知计算机应用的广泛,引起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这样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完美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用心主动的理解任务,从而乐学。


兴趣,重复了三次
2.任务驱动,探究新知(语言过于书面化)
(用时5分钟)教师预设问题。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获取新知。

本环节分__个步骤展开
任务一:
好奇心能引导学生求知的心理,当教师抛出问题后,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适时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1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使用计算机
2举手回答,鼓励内向的学生一起讨论,得到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

任务二:
观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中有众多组成部分,教师将各个组成部分展示给学生看,解释该组成部分的作用,引导学生记住新名词。

任务三:
兴趣是学生用心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开机、简单使用鼠标后关机。

提示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能够有3种求助方式:阅读教材、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请教老师。

这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搜集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并分别处理。

对于共性问题,能够引导全体学生一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个别问题,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此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一边演示一边给学生讲解,教师板书操作步骤,突出重点知识。

反馈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是第一次操作,肯定会出现些常见的问题。

此时教师再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演示。

学生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问题1:鼠标滚轮无法灵活使用;问题2:关机时直接关闭电源键
4结合思考,继续操作,
由我来透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们观看我我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步骤(这样设计是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给学生2分钟,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学会多方法的操作,同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及时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成果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弱项)
3、练习巩固,展示点评(用时15分钟)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本节课的技能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就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

1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轮流操作,自己动手开机、使用鼠标关机,要求互相讨论各种方法。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2之后让每组学生自主讲一讲自己在操作中的步骤。

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的操作步骤这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提问学生:想通过计算机做什么?这样做的意图是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引起下节课的学习兴趣。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多给予扬长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4、归纳总结,交流评价(用时5分钟)
1用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然后,教师对本课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同学们,你能把你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吗?”。

2组织学生根据教师带给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重点从“行为养成”、“学习资料”、“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到达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务必的,也是有效的。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构成知识体系。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板书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针对性更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纵观全课,我注重情境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努力构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谢谢!(鞠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