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九)赤壁赋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举酒属.客属:通“嘱”,嘱咐B.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的清波C.不绝如缕.缕:细丝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D.方.其破荆州方:当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解析】选A。
“属”应是“劝人饮酒”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A。
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
C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舞幽壑之潜蛟【解析】选A。
B项,“西”“东”为名词作状语。
C项,“下”“东”为名词作动词。
D项,“舞”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何为其然也C.客有吹洞箫者D.固一世之雄也【解析】选D。
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表示的日期按一月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十月朔.③戊申晦.④八月之望.A.④①③②B.②③④①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解析】选C。
②中的“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④中的“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①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③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名句默写。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2)舞幽壑之潜蛟, 。
(3)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须臾, 。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答案:(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泣孤舟之嫠妇(3)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浩浩然仿佛要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
(2)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是月亮本身终究没有增减。
(3)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一、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全.其城全:使……全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C.轼诣.武卫营诣:参观D.吾顾.不能为滂母邪顾:反而【解析】选C。
诣:造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D。
而:表转折,却;A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B项,且:暂且/尚且;C项,乃:副词,才/连词,于是。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苏轼才学或政绩的一组是( )①比冠,博通经史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选A。
③欧阳修言,非直接;⑤⑥非苏轼才学政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
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都没有得到重用。
【解析】选B。
并非发动富人修筑城墙,而是让他们回城,稳定民心。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王安石)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附【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
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
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
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
苏轼造访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一定效命于您。
”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
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
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王安石)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
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
”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
”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
”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
”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
”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
但是最终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二、语言表达13.苏轼被贬黄州,于东坡之上建房开园以自足,纵游大好河山来排遣其遭贬的愁闷情绪,且将其书房命名为“雪堂”,于其中读书自乐,并吟诗作赋来表明其高洁情操、美好品德。
请据此为下面对联写一条下联。
(要求内容仅来源于题干信息)筑室东坡,游壮丽山河遣愁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读书雪堂,著锦绣诗文明节操14.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字。
材料: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
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
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有“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1) 的画竹技法的表达。
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2) 。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
【解析】填语句时要结合材料有关内容,注意语意关联。
(1)处主要根据材料第一段中的第二句话“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取法于自然;(2)处主要根据第四句话“针对东坡的画竹要有‘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在于是否胸有成竹;(3)处主要根据第三句话“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既要有构思,又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