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经典导游词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
今天学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江西经典导游词。
江西经典导游词篇1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 公里处,原名云锦山。
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
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
龙虎山建有91 座道宫,81 座道观,50 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
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龙虎山景区面积达200 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布于泸溪河(又名上清河)两岸,风景秀丽。
有九十九峰、六十六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
龙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泸溪而神。
景区内红崖碧水,奇峰怪石,山秀水媚,花繁林茂。
还有战国时期留下的、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崖墓葬,成为人们寻幽探奇的旅游胜地。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它东临武夷山、北接黄山、庐山和瓷都景德镇,可以很方便地数景联游。
江西经典导游词篇2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
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 年重建,与古貌相比更为气派。
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
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
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
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
20 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
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
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 '之称。
”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
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 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 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上元二年(675 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贞元六年(790 年)和元和十五年(820 年),御史中丞洪都观察使王仲舒两次重修,韩愈为之作《重修滕王阁记》。
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宋朝大观二年(1108 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
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 ',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
”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阁记》称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
元统二年(1334 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游登滕王阁,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
明代洪武初年(1368 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在滕王阁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建,改阁名“迎恩馆”。
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资重建西江第一楼”,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书谢一夔作《重修滕王阁记》。
正德十四年(1519 年)滕王阁亦毁于宁王朱宸濠兵乱。
嘉靖五年(1526 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江西巡抚王佐重修。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又一次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再由王在晋撰《重建滕王阁碑记》,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
崇祯六年(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阁,由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
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 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
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立即飞奏朝廷,康熙大喜,亲书董其昌之《滕王阁序》以赠。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雍正九年(1731 年)阁毁于火,乾隆元年(1736 年),由江西总督赵、巡抚俞兆岳重建。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江西巡抚何裕成重建;嘉庆年间,滕王阁年久失修,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先后重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阁遭火毁,不久修复;道光二十八年,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咸丰三年(1853 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为一片灰烬。
同治十一年(1872 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
光绪末年(1908 年),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 年)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1926 年滕王阁再度毁于军阀混战,赣军师长岳思寅下令火烧南昌城外,大火延烧三日,街巷尽成焦土。
1927 年纵火者张风歧、岳思寅等被处以死刑。
此后50 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
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 年按照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
成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新楼为仿宋朝木结构样式,净高米,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
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
楼体为钢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
建筑面积13000 多平方米。
江西经典导游词篇3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生态与古文化明珠。
她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交通皖、浙、赣三省要地。
全县面积2947 平方公里,总人口33 万人。
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
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度,年降水量为1821 毫米。
婺源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制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婺源,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
由宋而下,文风愈显强劲,有仕宦2665 人,著作3100多部,选入《四库全书》172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代文气造传世名流,文学家朱弁,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经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婺源的民间艺术也十分富有,典雅的徽剧是京剧的源流之一,古朴的傩舞被称为“古典舞蹈活化石”,甲路抬阁艺术享有“中华一绝”的美名,独具韵致的茶艺表演风姿迷人婺源博物馆,馆藏之多,品位之高,国内罕见,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
婺源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有林地面积376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是全国十六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
境内处处为景,犹如一个大公园,有人说她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有人说她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文公山、鸳鸯湖、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堪称“生态奇观”,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与青山绿水与粉墙黛瓦、飞檐戗角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婺源,春可赏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观漫山红叶,冬可访平湖鸳鸯。
婺源的物产中外驰名。
“四色”红(、绿、白、黑)是与“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产品,红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被选入国宴;绿是婺源绿茶,它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色扬名天下,黑是“砚国名珠”龙尾砚,其“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征广为世人所知;白是江湾雪梨,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当属果中上品。
此外还有甲路工艺伞、竹编、刺绣、木雕、根雕等民间工艺品,清华婺酒、赋春酒糟鱼、香菇、笋干、干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婺源的交通也较为便利。
营运班车已直达上海、杭州、深圳、广东、温州、宁波、金华、常熟、南昌、九江、黄山等地,有旅游车队一家,从县城大型停车场到达各景点,每2030 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
通讯上实现手机乡乡通,各景区均有电话。
猜您感兴趣:1.江西导游词概况3 篇2.江西导游词3.江西著名景点导游词4.江西旅游景点导游词5.江西三清山导游词3 篇6.江西三清山景点导游词7.南昌八大山人的导游词3 篇。